環團:合理備轉容量 提升電力供應韌性

全臺大停電,檢討聲浪四起,環團強調問題出在備載容量不足,不是隻有電網韌性而已。(本報資料照片)

303大停電後,不少縣市仍出現多區陸續停電的情況,臺北市昨晚又傳出停電,萬華部分地區昨晚9時許停電,約有1136戶受到影響,在晚間10時20分時才恢復供電。

依臺電3月8日提出的「303停電事故檢討報告」,臺電應提高電網韌性及分散式電網的發展。不過環團批評,與其每年喊加強電網韌性,不如透過合理備轉容量才能真正提升電力韌性,也不能讓太陽下山後的「被動式缺電」成爲常態。

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言人江肇元表示,自2017年815大停電之後,每年大停電最常聽到的就是「加強電網韌性」,但喊了這麼多次,主管機關應該思考的究竟是加強電網韌性,還是電源韌性?

他指出,303大停電當天只有1個故障點,就在興達電廠內部的匯流排,從線路的加壓來看沒有其他的外部電網故障,但調度中心卻要覆電這麼久,應是電源端韌性不足,加上「太陽光電要下山」,造成可提供覆電的電源「被動式」短缺。

江肇元說,經濟部長王美花沒說的是,因爲電力青黃不接,所以恢復時間加倍,更花了12小時才恢復供電,否則也不會讓3月3日臺南、高雄下午再次停電,更不會在3月4日還降壓供電。

他表示,如果備轉容量真的足夠,覆電時間就會縮短;但如果備轉容量是虛的或者不受控制,覆電時間就會延長。建設智慧電網加快調度反應、提高用電效率,當然有其必要性;但電不會無中生有,智慧電網必須搭配誠實、合理的備轉容量,才能真正提升電力供應的韌性,這些都是政府不敢告訴大家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