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介正專欄》川普對臺灣的「保險說」與「保護費」

圖爲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F-16V戰機的生產線。(摘自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不就是再多花點錢買武器嗎?」此等想法不但膚淺而且危險。我在美國總統大選後立即赴美觀察選後情勢變化。華府半夜3點被臺北的媒體朋友叫醒,驚聞《金融時報》報導賴政府已在商議,擬向美國提出價值150億美元的大型海空載臺軍購清單。

我以手機回覆:1、美國幾乎跨黨派認爲,臺灣的作戰概念與軍備現代化,應聚焦在「不對稱」。大型且昂貴的傳統載臺即使可以讓美國國防廠商拿到大訂單,未必會獲得美政府同意。2、國軍人力資源不足,美方瞭然於胸。我方不宜畫大餅,「買愈多,愈安全」而沒有「防衛作戰構想」的說服能力支撐,徒留笑柄而已。3、面對川普2.0,我方的重點,不是「想像中」如何「應付」美國壓力,「花錢買保險」;而是結合「智慧與說服能力」,使美國「認同」我方軍事採購項目需求,實質上可以提升嚇阻戰力,更有效地「自我防衛」。

沒錯,依過去幾十年經驗,共和黨執政時期的美國對臺軍售態度與紀錄,是要比民主黨政府積極。老布希同意供售我企盼多年的F-16戰機,小布希上任即批准包括柴電潛艦在內的大筆軍售,並同意以「非北約」盟邦地位處理軍售流程,川普的對臺軍售價值與品項也遠高於拜登。

沒錯,無論現在是否爲臺美關係最好的時候,發萌於歐巴馬第1任期的「轉向亞洲」,以至川普在2018年全面開啓的中美長期戰略對抗,臺灣對美軍事採購不再像1980年代的不合理嚴格限制,使臺灣有可能思考如何獲得過去美國一直不願供售的軍備武器與安援服務。

沒錯,由於近年來「抗中挺臺」已成爲華府政策圈的共識,美國對臺的支撐方向已從國會大量的「挺臺法案」與放寬多年箝制行政部門與臺灣交流的限制,更進一步使得強化臺灣「軍事嚇阻戰力」與「社會抗敵韌性」成爲政策圈的論述顯學。以前是我們看美方國會友人的立法成績,現在換成美國政府檢驗我們的戰力進展。

我曾說川普外交政策的套路,基本不難理解:不能佔便宜,不給搭便車,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普選票與選舉人團票雙贏,參衆兩院均掌握多數,美國面臨國際環境也遠不同於首次執政時期。如今強勢迴歸的川普2.0,在堅持政策紀律、打擊深層政府、深化社會改革、對抗進步思潮、推進MAGA運動的力道上,絕對不容小覷。無論「川普2.0」被說成爲「全面整改」,甚至是「美版文革」,震波可觀。

探索川普2.0的地緣安全戰略,尤其需要認真剖析當前美國自身的巨大軍備挑戰,方能評估佔據川普決策考量的首要因素。美國的軍工企業產能下滑,軍事科技人員瀕臨換代,核武彈體及載具超過壽限,海空裝備汰舊換新緩慢,軍備後勤維保時程延宕,凡此都需要巨大的預算支撐以及相對穩定的政策導引,在「美國優先」的大旗之下,盟邦夥伴的武獲品項與期程排序,亦應有自覺的配合調整。

川普在競選期間有關臺灣安全與防衛的「保險說」與「保護費」,未必僅是傳統思維裡大手筆、高價位的軍售採買清單,說不定也可能會是類似「住宅火險」的概念。臺灣既是要保人也是被保人,依約定期繳交保費,只要美中達成臺海穩定的默契,臺灣一直沒有失火,也就不會有所謂理賠的問題。倘若是後者,則與韓國被要求大幅增加駐韓美軍費用分擔,異曲同工。

花錢固承諾,軍購換心安,或許是一種買保險的思維,但千萬別忘了自己的國家終究還是要自己救。

(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中華戰略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