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明:東陽木雕界的“金手指”
四十餘載春秋,他以木爲媒介,刀工爲筆觸,在行走間汲取新文化,在寫生中創造新技法,讓古老的東陽木雕藝術煥發出勃勃生機。黃小明,這位1965年出生於浙江東陽的木雕大師,用百餘件匠心獨運之作詮釋了他對東陽木雕的深厚感情。
東陽,一個因木雕藝術而聞名世界的古城,是黃小明藝術之路的起點,也是他技藝精進的沃土。現如今,該地已被列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之一,而黃小明則被譽爲東陽木雕界的“金手指”。
黃小明作爲第二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論壇的發言人,我們在論壇前採訪到了他。
統籌|馬晨
採寫|劉京 周彎 杜禕璠
1
匠心初啓:從學徒到大師
16歲時,黃小明便在木雕廠工作的父親影響下,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馮文土先生學習藝術雕刻。儘管學習木雕並不是自己主動做出的選擇,但他表示,任何技藝的學習都有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過程。
在父親的督促下,黃小明每天都要投入兩三個小時練習繪畫構圖,無論成果如何,不到晚上十點便不能休息。然而,三四個月後的一個深夜,當父親詢問他爲何還未就寢時,黃小明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深深愛上了東陽木雕這門古老的藝術。
自那以後,黃小明的木雕之路便一發不可收拾。
▲黃小明創作中 圖/嘉賓提供
爲了提升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實操能力,黃小明考入浙江工藝美術學校系統學習了木雕、繪畫、設計等專業知識。畢業後,他回到木雕廠繼續創作,並在東陽木雕技校任教。
▲黃小明創作中 圖/嘉賓提供
“東陽木雕不僅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愛好、生活和人生追求。”從業四十餘年,作品百餘件獲國家級省級金獎,這些作品不僅是對他精湛技藝的證明,也是對東陽木雕這一傳統藝術的最好詮釋。
2
行旅悟藝:木雕之旅與匠心巔峰
黃小明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於東陽木雕創作,僅閉門造車則難以超越自我。他說,很多靈感與元素風格的融合都是來源於個人的親身遊歷,經歷多了,眼界也就高了,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多了。
剛學習東陽木雕之時,黃小明常常與朋友一起外出寫生,從本地的人文風光出發,並結合自身的感受進行構思創作。剛開始還是好幾個人一起前往,但慢慢只剩下他獨自一人。
後來,黃小明參加了數次政府組織的各地博物館參觀和旅遊活動。平常,他愛好遊山玩水,從江南水鄉到西部草原,從熱帶雨林到雪域高原,他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他還特意以遊記形式展現各地風光,並將其發佈到個人公衆號上的《跟着木雕去旅行》欄目。“每去到一個地方,你感受的不僅僅是當地的自然風景,也是當地的人文氣息,這種感受融入到東陽木雕(創作)中,你纔會做出更好的作品。”
2016年,黃小明踏上爲期近一個月的南極之旅,深入探索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企鵝的多樣生活習性。歸國後,他巧妙運用東陽木雕技藝,精準再現了極地風光,精心雕琢出19只企鵝形象,它們或自顧自低頭梳理羽毛,或靈動地穿梭於碧波之間,或展現出相互嬉戲的歡快場景,更有企鵝銜石求偶的溫馨畫面,栩栩如生。2017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黃小明木雕藝術展上,該作品讓人眼前一亮,贏得好評如潮。
▲《企鵝》圖/嘉賓提供
從業四十多年來,黃小明的靈感猶如井噴,創作熱情有增不減,作品一件接着一件,且都保持着高水準。2019年,“明心慧木 ——黃小明木雕藝術展”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進一步詮釋木雕新美學。談及得意之作,他直言《乾隆寶座》集時間沉澱與技藝挑戰於一身,是其藝術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2005年,黃小明40歲。歷經兩年時間的潛心投入,他帶領70多名木雕匠人,通過5000多小時的精雕細刻,終於將乾隆寶座完美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然而,製作過程可謂是難上加難。
20世紀60年代,鑑於瀋陽故宮博物館藏品不足,爲豐富展覽內容,特從北京故宮博物院皇極殿調運全套乾隆寶座及地臺至瀋陽。2005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啓動乾隆寶座複製計劃。此寶座的複製絕非單純模仿,而是一場跨越世紀的工藝追溯與再現,要求形神兼備,從材質、色彩到韻味均需與原件一致。其中,繁複的蟠龍雕刻尤具挑戰性,需精雕細琢上千條形態、尺寸各異的龍形圖案。
▲《乾隆寶座》圖/嘉賓提供
歷經測量、設計、選材、雕刻、上漆、貼金等複雜工序的重重考驗,黃小明及其團隊每一環節均力求極致。最終,乾隆寶座成功復現,完美填補了北京故宮皇極殿內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空白。
在黃小明看來,無論是東陽木雕還是其它創作,最重要的是學會總結,進而對未來做出明晰的規劃。“你不能固步自封,只關注自己得了什麼獎,然後沉迷於原來的榮譽上停滯不前。”
3
傳承創新:黃小明的匠人哲學
“傳承和創新是對立和統一的。只有傳承沒有創新,那就是不流之水;只有創新沒有傳承,那就是無根之木。”在東陽木雕這條道路上行走了幾十年,黃小明始終認爲,傳統工藝應該緊跟時代潮流,平衡好傳承和創新的關係。
“有創意的人才能成爲‘大家’,沒有創意的人頂多就是個高級‘工匠’。”四十餘載的職業生涯裡,黃小明不斷開啓各種東陽木雕藝術“實驗”。結合了速寫技法的掛屏《胡楊之韻》,巧妙融合速寫技法,以線條交織的韻律捕捉生命躍動,裝飾性極強;而《晨》則大膽借鑑了西方油畫的濃烈筆觸,通過細膩雕刻技法,精準捕捉藏袍質感與人物肌理,開創了超現實主義木雕這一技藝。
除了獨創速寫木雕等藝術表現形式,黃小明團隊更將東陽木雕的應用疆域從古典的寺廟、園林、住宅裝飾,拓寬至現代家居設計與室內裝飾,品類已逾百種。
不破不立,這是對他創作生涯最好的詮釋。
在黃小明看來,東陽木雕這門老手藝要想走得更遠,單靠創作是行不通的,還應不斷鼓勵年輕力量參與進來,爲這一工藝帶來新鮮血液。“博大精深的工藝文化與藝術要想更好地傳承與發揚,應當藉助互聯網的力量,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嘛!”
爲此,他積極利用互聯網招生,致力於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加入,並鼓勵他們形成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共同將東陽木雕推向更爲廣闊的舞臺。繼2016年成功招募21位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頂尖藝術學府的年輕學徒後,2019年又正式收編了4名新徒。尤爲值得一提的是,報名者中不乏國際面孔。“我們還有非洲的學生,但大多是實習性質的。”
▲黃小明及其團隊 圖/嘉賓提供
不過,這條路仍然任重道遠。黃小明說,目前許多年輕人在學習東陽木雕創作後,往往不會紮根於這個領域,較少人會真正留下來。即使部分學校開設了相關專業,部門學生畢業後也往往迫於生活壓力而轉行。
▲黃小明創作中 圖/嘉賓提供
如今,黃小明仍然在東陽木雕這一領域潛心耕耘。“當大家看到這件木雕作品時,首先會問這是什麼,然後纔會問這是誰做的。我這個人是排在最後面的。因此,如果能通過自己來對整個行業地發展和進步貢獻一份力量,那這件事情就是值得的。”
《中國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