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添富基金總經理張暉:立足長期視角,理解把握結構性投資機會

(原標題:匯添富基金總經理張暉:立足長期視角,理解把握結構性投資機會)

“股票價值的驅動因素是盈利、增長和風險;而價格是供求關係決定的,最後的驅動因素是情緒、動量和認知。在面臨深刻變化的宏觀背景下,投資者轉向投資短期盈利增長確定的公司,而給較低的風險補償。疊加資金供求關係,使得基本面趨勢向好的股票的價格短期趨勢性上漲,甚至過度反應。價格與價值並不同步。”

“在構築客戶的資產配置解決方案的過程中,資產收益主要依賴底層資產的質量。就權益資產而言,在各種smart β階段性表現優異、而主流β表現相對欠佳的背景下,僅僅依靠在資產配置解決方案上的分散投資,很難達到減少波動而提供較高收益率的目標。而在某些smart β領域過度配置,同樣面臨出現巨大回撤的風險,而且沒有可複製性。在信息化時代,大家普遍要求按需收集信息和即時滿足,短期滿足不了何談長期?”

“海外經濟方面,流動性氾濫、貨幣超發的代價是通脹,而控制通脹的代價可能是衰退。對於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關鍵階段的中國經濟來說,挑戰與機遇並存。一方面,中國經濟面臨全球化紅利減弱、外部競爭壓力上升、人口老齡化和房地產降槓桿等多重挑戰;但另一方面機遇與風險並存,新經濟、新動能的蓬勃發展,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主要看點。我們看好兩大方向,一是消費和服務業升級;二是創新驅動下的高端製造升級。”

“對於權益市場,我們認爲中國經濟總量增長減速,但結構性亮點突出,疊加流動性寬鬆,資本市場仍將蘊藏豐富的結構性投資機會。在配置上面,我們提出保持相對均衡配置,一方面關注與經濟增長新動能相關的行業,一方面也會把握對具備長期競爭優勢公司的左側投資機會。”

以上,是匯添富基金總經理張暉在8月20日由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舉辦的“2022夏季峰會”上分享的最新觀點。

今年以來,國內外超預期因素顯著增加,作爲業內爲數不多的投研出身的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張暉對於當前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理解與展望,受到市場關注。除此之外,張暉還就近期市場所表現的特徵、投資者在資產配置方面所遇到的挑戰,以及匯添富正在努力強化的方向等話題做了闡述,原文分享如下: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分享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首先談一談關於今年市場的幾個特徵。

一是市場波動性比較大。五月份之前,由於宏觀經濟面臨的多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美國加息和縮表,疊加俄烏衝突和疫情影響,投資者預期從不明朗到不穩,風險意願下降。後來穩增長政策出臺,疫情防控取得成效,投資者預期穩定,市場開始反彈。

二是結構性特徵非常明顯。如果把行業和風格作爲因子去刻畫smart β,可以發現市場上雖然主流的β表現不好,但較多的smart β表現很好,是優於去找α的,特別是以新能源車、光伏、智能製造等景氣向上的行業,以及一些小盤股的資產。

市場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既有長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周期因素,也有非週期因素,還有長期和短期夾雜的因素,比如房地產下滑,居民消費意願轉弱,企業投資意願下降,和新經濟增長、轉型升級相關的資產表現優異。

在風格資產方面,由於流動性相對充裕,和宏觀相關聯的大類資產承壓,和轉型升級相關的中小盤資產表現相對較好。

三是基本面趨勢投資方法演繹盛行。我們認爲股票存在價值和價格兩個概念,價值的驅動因素是盈利、增長和風險,而價格是供求關係決定的,最後的驅動因素是情緒、動量和認知。受上述宏觀面影響,投資者從在對盈利增長短期不確定的預期下、要求更高的風險補償,轉向投資短期盈利增長確定的公司,而給較低的風險補償。後者由於資金供求關係,形成短期趨勢性的價格上漲。這樣使得基本面趨勢向好的股票,價格顯著表現,甚至過度反應。在這種定價機制下,一些有長期競爭優勢、長期價值顯著的公司短期價格承壓,呈現出階段性價格與價值分化嚴重的局面,這也是我們投資所面臨的一個挑戰。

第二個是關於客戶角度資產配置所面臨的挑戰。

中國財富管理的市場空間極大,特別是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以後。但投資者普遍對波動的承受能力較小,特別是在權益市場波動性較大且分化加劇、債券收益普遍不高的情況下,提供適合投資者風險偏好、收益相對穩定的資產難度比較大。

更進一步講,由於前述的市場特徵,在構築客戶的資產配置解決方案的過程中,資產收益主要依賴底層資產的質量。就權益資產而言,在各種smart β階段性表現優異、而主流β表現相對欠佳的背景下,僅僅依靠在資產配置解決方案上的分散投資,很難達到減少波動而提供較高收益率的目標。當然這裡還牽扯到短期符合標準、但長期不具有複製性的問題,在某些smart β領域過度配置,同樣面臨出現巨大回撤的風險。在信息化時代,大家普遍要求按需收集信息和即時滿足,短期滿足不了這種需求,何談長期?

第三,分享一下我們對宏觀經濟和資產市場的思考。

就海外經濟而言,放水的代價是通脹,而控制通脹的代價可能是衰退。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歐美踐行MMT理論,貨幣嚴重超發,財政過度刺激,最終導致通脹肆虐。我們認爲,當前高通脹內部,一些趨勢性因素可能較長時間內存在,一方面是部分資源品開支長期嚴重不足,制約供給彈性,另一方面,逆全球化也將擡升可貿易品的生產成本。

爲了防止通脹根深蒂固,以美聯儲爲代表的海外央行快速收緊貨幣政策。美聯儲在3月以來的4次會議上累計加息225個BP,在3、5、6、7月議息會議上分別加息25、50、75、75個BP,並且計劃9月開始每月最多縮表950億美元,幾乎是美聯儲2017年至2019年縮表時每月最多500億美元峰值的兩倍。WIND數據顯示,本輪美國貨幣政策的收縮節奏堪比1970年代。

我們認爲,海外央行流動性緊縮對於需求的抑制難以避免,急速加息縮表使得海外經濟衰退壓力加大。海外發達國家M2增速和製造業PMI已經趨勢性回落,也預示了這一風險。

就中國經濟而言,內外部環境面臨深刻變化,挑戰與機遇並存。

從長期因素看,全球化紅利減弱,外部競爭壓力加劇。中國過去30-40年的高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密不可分,中國曾憑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獲得了巨大紅利。但近幾年,國際博弈明顯加劇,對中國經濟長期增長前景形成挑戰。

同時,人口老齡化制約長期增速。參考世界經驗,人口老齡化將影響經濟增長活力,壓制潛在增長中樞。

除了以上兩個問題,房地產的風險隱憂也不容忽視。房地產產業鏈縱深非常廣,根據第三方測算,其直接和間接對GDP的貢獻在15%~20%。後續如何應對和處理房地產問題,對於短期和長期中國經濟的發展,都將具有重大影響。

中國經濟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擁有結構性亮點,新經濟、新動能蓬勃發展,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看點。我們看好兩大方向,一是消費和服務業升級。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因此消費業和服務業升級蘊藏着巨大增長空間;二是創新驅動下的高端製造升級。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因此創新驅動引領的製造業升級勢在必行,中國在新能源車、光伏等多個領域的競爭力已經全球領先。

流動性角度,我們預計將長期保持寬鬆,以配合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無論挑戰如何嚴峻,我們都需要穩住陣腳謀發展、促轉型。顯然,經濟新動能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爲了精準支持高質量發展相關的創新型企業,預計貨幣政策會持續保持寬鬆;同時,舊經濟的平穩落地也需要流動性支持,從而避免硬着陸。

對於權益市場,我們認爲,中國經濟總量增長減速,但結構性亮點突出,疊加流動性寬鬆,市場蘊藏豐富的結構性投資機會。在配置上面,我們提出保持相對均衡配置,一方面關注與經濟增長新動能相關的行業,另一方面也會把握對具備長期競爭優勢公司的左側投資機會。具體來講,三大方向值得關注:一是國內大循環,依託龐大的內需市場構建國內大循環,推動服務業和消費升級。伴隨收入和消費水平提升,中國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愈發強烈。二是高端製造,憑藉創新意識和長期經驗積累,中國製造業已經在多個領域具備全球競爭力,中國企業正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不斷獲取超額利潤。三是能源革命,全球攜手“碳中和”,能源革命加速,新能源成長空間廣闊。

就債券市場而言,在流動性寬鬆和貨幣政策呵護的背景下,我們的債券策略可以總結爲15個字,槓桿積極用、久期偏樂觀、信用不下沉。流動性寬鬆下,融資成本較低,要積極運用槓桿,力爭貢獻正收益。利率中樞下行週期中,久期也更加樂觀,要把握利率下行帶來的資本利得,同時兼顧穩定的票息收益。但是考慮到信用風險沒有完全釋放,我們嚴控信用風險,通過精細化管理來積累穩健的收益。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資料所載觀點僅代表對當前市場的看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人自行承擔任何投資行爲的風險與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