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 王偉忠在轉角遇到愛

王偉忠說:「未來不可期,與其去預測未來,不如去創造未來。」(圖/惠中寺提供)

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邀請各行各業菁英,分享寶貴的人生經驗,6月21日邀請到臺灣知名電視節目製作人王偉忠,他以「轉角遇到愛」爲題,用一貫幽默風趣的口吻,敘述父母及生長環境對他的影響,踏入演藝圈的因緣,以及對事業發展所持的態度,近750位民衆到場聆聽。

現場近750位民衆聆聽講座。(圖/惠中寺提供)

王偉忠在影視產業累積逾40年經驗,擅長製作與社會脈動息息相關的作品,橫跨綜藝、戲劇、舞臺劇、電影、配音,並身兼專欄作家。所製作的《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等節目,屢次獲得金鐘獎肯定,並吸引CNN等國際媒體報導。喜歡用別人不敢用的演員、做別人沒做過的嘗試。1995年代創立「臺北之音」,正式開啓廣播分衆與專業化的時代。

生長在人情味濃厚的眷村,王偉忠以「千里來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六尺巷」的典故來形容父母親的爲人,兩人不但感情很好,父親的熱心助人,與母親的厚道,也直接影響他人格特質的養成。他說:「人的一生,有三個關鍵很重要。一、從小長大的環境,無關貧富,而是快樂與否,會影響人一生的情懷;二、老天爺給的天分;三、學習的東西。」

王偉忠第一件學會助人的事,就是父親擔任村長時,交代他陪綽號「野貓」的小兒痲痹同學上學,還曾登上報紙的好人好事。(圖/惠中寺提供)

一扇窗戶就是一個故事,王偉忠善於察言觀色,用漫畫將人情世故表達出來。他第一件學會助人的事,就是父親擔任村長時,交代他陪綽號「野貓」的小兒痲痹同學上學,還曾登上報紙的好人好事。高一和野貓共同創作武俠小說,成立出版社,將小說賣給同學,樂在其中。之後爲了畢業的出路選讀自然組,卻讓他痛苦萬分,轉到文組之後,整個人都開朗了起來,因此,「找對志向非常重要。」

有了父親的鼓勵和支持,高中畢業後從嘉義北漂到臺北讀書,並在打工時遇到恩師貴人,對他多所提攜,從新聞系進入電視圈,他勤奮、好學,從打工的經驗體會到,任何的學習都不要覺得無聊,因爲可能會在某個時機派上用場。面對職場打壓,選擇先禮讓別人,自己吃虧不要緊。王偉忠表示:「人要持續對人有溫度、情懷,人生纔會厚道圓滿。」投入40多年以來,儘量啓用新人,回饋過往所獲得的恩情。

王偉忠所謂的情懷就是厚道,是撫慰人心的一道清風,一種溫暖。(圖/惠中寺提供)

王偉忠所謂的情懷就是厚道,是撫慰人心的一道清風,一種溫暖,他說,人生如戲,「我們一生都是從歡迎大家收看,演到謝謝大家收看。」錢可以少賺,甚至不賺,因此用表演藝術、舞臺劇來傳揚眷村文化,散播歡喜與愛;更重新打造已有的眷村飲食品牌,延續臺灣眷村菜的好味道;15年來著作5本書,捐了上百萬的稿費。

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左)致贈講座結緣品給王偉忠(右)。(圖/惠中寺提供)

雖然王偉忠把成就歸於運氣好,時機好,但起伏之中,忽然發現媒體進入網路時代,而迎來人生的另一個轉捩點,他說:「未來不可期,與其去預測未來,不如去創造未來。」回顧經歷,發現人生面臨轉折時,一開始會覺得難以承受,但都是「遇到愛」的開端,他期許能繼續製作更多好作品,更多人加入,讓影視圈重回良善和諧,讓好的人文社會情懷能持續保存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