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脈·聚焦】萬畝茶園吐新綠 惠州如何飄出新“茶香”?

“品得春茶一口鮮,勝過人間四月天”,對廣大茶友而言,春天無疑最期盼那一口春茶。如今恰逢春茶上市時節,惠州各茶葉產區一派繁忙景象。

惠州茶歷史悠久,起於晉,興於唐,盛於宋,至今仍流香。900多年前,蘇東坡曾言:“嶺外惟惠俗喜鬥茶。”歷經千年傳承,惠州茶歷久彌香,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惠州茶產業發展迅速,目前全市種茶麪積已達11萬畝,且涌現出惠州巖茶、柏塘山茶、惠東仙人茶、龍門南崑山毛茶等廣受茶客喜愛的品種。2024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深耕茶葉等特色優勢產業。

茶農忙採茶 茶廠製茶忙

惠州地處珠三角,擁有豐富的林地資源和山地資源,且山地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非常適宜茶葉種植。隨着氣溫逐漸回暖,惠州各地的茶樹爭先恐後吐露新芽,各個茶園陸續進入採摘旺季,每個茶葉生產車間也開足馬力,爲廣大茶客送上龍年的“第一口清香”。

走進博羅縣柏塘鎮新陂生態茶園專業合作社,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半人高的茶樹鬱鬱蔥蔥、錯落有致。細看之下,可以發現茶樹的枝條上冒出許多小小的新芽,淡淡的春茶清香撲鼻而來。不遠處,茶農們以兩三人爲一組,穿梭在一壟壟茶樹間,她們一捏一提間,便將顆顆鮮嫩飽滿的嫩芽收入茶簍中,整個茶園呈現一片繁忙的景象。

“柏塘的自然環境適合茶樹生長,大多村民以種茶爲生。每年的採茶季,幹完家裡的活後,都會過來幫忙採茶,一天做8小時有120塊錢,又不是很辛苦,還能補貼家用。”新陂村村民謝阿姨告訴記者,有時一個月能採茶20天,再加上家裡種的茶樹,整體收入還是很可觀的。

“目前,合作社聘請了20多名當地村民採茶,每人每天採摘茶青在15斤左右。”新陂生態茶園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伊軍介紹,每年茶樹的採摘週期有7個月左右,春茶一般是在農曆正月到清明節期間採摘。此時的茶樹經過一個冬天的休養生息,所含的有機物和營養成分比較多,滋味正是最好的時候。“因此,春茶的品質更優,價格也高,能賣到200至300元一斤。”

山上茶農採茶忙,山下茶廠製茶香。在新陂生態茶園專業合作社生產廠房內,工人正在加工剛採摘回來的新鮮茶青,經過晾曬、殺青、揉捻、烘乾、柴火提香等工序後變成幹茶,並及時將新鮮出爐的成品幹茶打包送往客戶手上。“當天採的茶青必須當晚趕製出來。”王伊軍告訴記者,有些客戶爲了品“第一口鮮”,專門前來生產廠房“督工”,或在家等到晚上12時。

同樣,歷經寒冬的洗禮、春雨的滋潤後,惠東縣蓮花山脈下的茶園也上新了。由於蓮花山脈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當地孕育了豐富多元的茶種,如橫坑茶、仙人茶、寶溪茶等,其中以橫坑茶最爲有名,“蓮花山後雨,橫坑清前茶,茶芽日日長,茶葉朝朝查。”這首在白盆珠鎮橫坑村廣爲流傳的客家山歌,唱出了橫坑茶的清新與甘香。

如今的橫坑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片茶園。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茶園春意盎然,隨處可見頭戴遮陽帽、腰掛網兜的茶農在茶樹叢中熟練採摘茶青,搶抓春茶上市的大好時節。

“每年採春茶的時間都不一樣,今年是從3月15日開始的,現在正是採摘春茶的好時期。”橫坑村山水雲間茶園基地負責人蔣土林告訴記者,採茶繁忙時,會聘請80-120名周邊的村民摘茶,一天150元,且承擔採茶季的午飯和往返車輛接送。

蔣土林介紹,由於茶樹常年生長在山勢陡峻、雲霧縈繞的高山,橫坑茶吸收了山川靈氣精華,具有口感自然、味苦回甘、久泡不淡、山韻味足等特點,深受顧客喜愛。目前銷售區域主要爲惠州、廣州、東莞等地區。

茶香沁千年 “小葉子”再育生機

惠州種茶歷史悠久,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蘊。東晉斐淵《廣州記》記載:“酉平縣出皋盧,茗之別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爲飲。”這是關於惠州茶文化史最早的記錄;國家一級文物、惠州博物館鎮館之寶“崑山片玉”石磨出土於惠東縣樑化鎮,該石磨在唐代是磨茶的器具,反映出當時惠州茶事興盛;入宋後,蘇東坡寓惠期間,詩文有頗多篇幅談及茶事,如《種茶》詩云:“紫筍雖不長,孤根乃獨壽。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後。”由此可見,惠州人種茶、製茶、飲茶,與茶結緣甚深。

如今,惠州茶在跨越千百載時光後,歷久彌香,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惠州不斷夯實茶產業發展基礎,多措並舉持續做大做強產業主體,擦亮惠州茶品牌,其中惠州巖茶、博羅柏塘山茶、惠東仙人茶、龍門南崑山毛茶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種深受廣大茶友喜愛。同時,在種植規模、產量和單價快速提升的帶動下,惠州茶葉產值大幅提升,佔全市農業產值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這說明茶產業正成爲推進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農業產業。”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茶葉一次栽種,春、夏、秋季可永久性採摘,投入產出比大,且不搶佔耕地,具有抗自然災害風險能力較強等特點,種植收益較好,農民種植積極性較高。

據惠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2022 年,惠州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以年均79.23%、99.62%的增速快速增長,2022年分別達6.8萬畝、3677噸。2023年惠州茶葉種植面積11.01萬畝,產量4322噸。除大亞灣外,其他縣(區)均有茶葉種植,其中博羅縣和惠東縣是茶葉主產區,產業優勢明顯。

就博羅縣而言,該縣柏塘鎮先後獲得“廣東省十大茶鄉”“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等榮譽,並推動柏塘山茶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等國字號殊榮。目前該鎮36個行政村均種植山茶,有山茶專業合作社及企業共60家,種植農戶達6000多戶。如今走進柏塘,可以看到連綿起伏的茶山、鬱鬱蔥蔥的茶園,茶農們來回穿梭於茶壟間嫺熟地採摘茶青,還有不少遊客驅車前來體驗採茶、拍照留念。

2024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深耕茶葉等特色優勢產業。惠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加快把茶產業打造成農業特色主導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聯農帶農富農,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多措並舉齊發力 念好惠州新“茶經”

廣東是全國茶葉消費第一大省,而惠州作爲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隨着大灣區茶葉消費需求增長,惠州茶產業發展後勁十足、前景廣闊。

近年來,惠州市農業農村局也通過科學規劃、產業扶持、品牌宣傳、培育主體等多項措施,推進茶產業經濟蓬勃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惠州茶葉產業發展仍存在一定短板。

據瞭解,目前惠州茶葉種植面積偏少,單產偏低;茶產業價值鏈延伸不足,產業附加值不高;龍頭企業數量不足,區域公共品牌缺失;高標準生態茶園建設滯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政府扶持力度不足,茶葉生產企業出現融資難、用地難、銷售難等問題。

“自家茶園廠房面積是200平方米,日產幹茶200多斤,茶葉年產量在1萬斤左右。”王伊軍告訴記者,其實廠房的設備一天能產500斤幹茶,辛苦一點也能做到1000斤,但現在生產200多斤幹茶需要1000多斤茶青,已經將廠房堆滿了。“現在想擴大種植規模、提高產量,計劃將廠房擴建到1000平方米,但用地比較難。”他坦言。

“基本上都是在村裡完成製茶,再運到惠東縣城分發到各個銷售店售賣,同時緊跟時代潮流,在短視頻平臺進行推廣,但大部分顧客都是惠州區域的,想在外地建立合作關係很難。”蔣土林說,目前計劃與企業達成源頭合作,由企業認購茶樹,並獲得專屬茶葉,茶園負責管理、採摘、製茶、包裝等,以期解決銷售問題。他表示,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搭建更多的銷售渠道,帶動茶葉銷售量。

那麼如何解決好以上問題,並推動惠州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將盡快制定出臺茶產業發展規劃,對惠州茶產業的發展方向、路徑、特色進行明確定位;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加強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提升“惠字號”茶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強化科技支撐,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推動茶產業“延鏈增值”;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強化助企紓困“精準滴灌”,借鑑有關先進做法,出臺支持茶葉加工廠用地保障的專項政策,並加大金融助茶力度。

據瞭解,2023年,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茶產業工作專班成立,爲惠州茶產業發展提供政策諮詢、部門協調和技術指導等服務,並提出茶產業發展的實施區域、重點品種、種植佈局、資源保護、科學種植等方面的指導性意見,指導各縣區制定茶產業發展規劃。

同時,該專班還承接實施茶產業發展有關項目,組織開展茶葉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示範推廣、技術培訓,編制惠州茶葉生產技術標準,協助健全完善惠州茶葉質量管理體系,推進標準化生產管理,用科技賦能特色優勢茶產業提質增效,推動惠州茶產業提質升檔。

【文脈故事】

年輕人返鄉種茶 闖出鄉村“致富路”

惠州種茶歷史悠久,且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近年來,隨着惠州多措並舉推動茶葉產業發展,越來越多的本地青年回鄉創業,他們種茶樹、建茶園,在自身奮力逐夢的過程中,也用小茶葉托起鄉村“致富路”。

“80後”王伊軍就是其中一員。王伊軍與很多人一樣,原本也是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可婚後一場突如其來的重病,讓他於2015年決定返回家鄉休養,同時也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當時家裡種有十多畝茶樹,父親也堅持傳統手工製茶,再加上自己厭倦了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活,正好看到柏塘山茶有一定的前景,便想着發展自己的種茶事業,靠自己撐起這個家。”他告訴記者。

剛開始,王伊軍跟着父親學習採茶、製茶,向別人請教如何給茶樹施肥才能提升茶葉的質量和產量,每天都是從早上忙到次日凌晨。“當時真的很辛苦,尤其是手工炒茶時,每天晚上炒50斤茶,基本幹到凌晨兩點。”他說,茶葉製作完成後,帶着老婆到處去推廣,但屢屢碰壁,好在一直有朋友的支持。

多次碰壁之後,王伊軍也認識到了品牌的重要性,想以品質打開市場。說幹就幹,他在2015年牽頭成立了新陂村生態茶園合作社,採用標準化生產技術及要求種植管理茶樹,堅持手工柴火炒茶,慢慢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評和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以至於茶葉不夠賣了。

“那會不夠賣想着收購村民的茶葉,但由於村民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導致收購的茶葉品質參差不齊。就想着租茶園統一種茶生產,剛好有十多家村民覺得種茶辛苦又賺不到錢,便將這些茶園全部承租下來,逐漸發展到現在的300多畝茶園。”王伊軍說。

同時,在他的帶動下,加入合作社的茶農越來越多。爲此,合作社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組織指導村民按照標準化技術生產,統一加工和銷售,並提供就業崗位,解決村內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隨着新陂村的茶葉產量和質量逐漸提升,新陂村也成爲柏塘鎮6個“一村一品”茶葉專業村之一。

無獨有偶。“90後”蔣土林大學畢業後,也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橫坑村種茶。因橫坑村基本家家戶戶都種茶,蔣土林從小就受茶文化薰陶,對茶葉特別有感情,也懂得製茶技術,就想着回鄉創業讓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如何能讓家鄉更美好、鄉里百姓更富裕。

“2015年剛回來那會,父母不太懂這些東西,但是他們很支持,因此開始在家鄉開展種植橫坑茶計劃。”蔣土林告訴記者,一開始是通過家裡幾十畝的茶園賺到一點錢,再加上其他的創收,逐步承租村裡的土地擴種茶樹,現在有800畝種植面積,年產量在3萬斤左右。

同樣,蔣土林開始推廣茶葉時,也要面臨銷售壓力。爲此,他在2016年成立惠州市山水雲間茶業有限公司,逐漸成爲了集茶葉、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茶苗培育研推廣爲一體的企業,並採取“公司+科技+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和指導農戶種植茶葉,以及爲周邊村莊的村民提供持續穩定的就業崗位,有效促進橫坑茶提質增效,實現聯農帶農富農。據他介紹,茶園基地還獲得“廣東省巾幗創業基地”“省級菜籃子基地”“中國有機產品”等榮譽稱號。

本期策劃統籌 陳驍鵬

文、圖 記者 楊錦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