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櫃三雄拚年年賺 大投資

長榮、萬海堪稱全球十大航商中積極增加運力的急先鋒。萬海12月10日加碼授權3.2億美元(約臺幣88.54億元)買二手船,即時投入亞洲線搶賺新天價,是繼11月董事會授權買進二手船,總價不逾2億美元(約臺幣55.4億元)後,再次大手筆在市場搶船;並擬租用橫濱本牧D-4碼頭,租期10年,預計2026年投產。

萬海以亞洲線爲主力,藉由大陸出口與區間航段網絡加速遠洋貨載的發展。在亞洲有41條航線航班最密集、涵蓋港口最多,亞洲市佔達15%,並在臺灣、日本、越南投資多達八個港口,法人估萬海在三地全球進出口貨量排名前三大航商,未來在船期安排與客戶服務上較其他航商具優勢。

長榮也在11月通過一批新造貨櫃採購案,砸3.385億美元(約臺幣94.4億元)購買55,500只貨櫃,預計明年中之前陸續交櫃。稍早9月,長榮啓動新造24艘小型貨櫃輪計劃,包括2艘1,800TEU、11艘2,300 TEU、11艘3,000TEU貨櫃輪,斥資9.58~10.98億美元(約臺幣268.24~307.4億元)。

至於陽明,委由臺船建造10艘全新2,800TEU級貨櫃輪,10月全數交付完成,因應亞洲區域經濟貿易量大增,作爲區間經營主力船舶;另陽明與專業船東合作布建14艘11,000TEU級貨櫃輪,可靈活通行巴拿馬運河及全球主要港口,航線配置規劃更具彈性,自去年起交付迄今年12月達九艘,剩下五艘預計明年交付完成。

爲了在大多頭時期搶賺高運價,擴張全球版圖,十大航商競相造船造櫃,論待交船數,長榮暫居領先,論運力未來增幅,MSC逾99萬TEU目前最多。相形下,陽明5艘1.1萬TEU貨櫃輪明年交船後,待交船舶恐將歸零,讓大股東、投資人甚至有陽明資深船長寄信給董事長鄭貞茂,希望公司能積極買船、造船、造櫃,不要 浪費這波可能到2024年大多頭行情的賺錢機會。不過陽明前三季EPS達32.73元,11月營收月增1.78%、年增125.89%,爲貨櫃三雄中唯一月營收成長,且連18個月成長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