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拉拉的深港“雙城記”

“從公司到落馬洲,過關後再打車回家,一共只需要45分鐘。”Ada向界面新聞記者描述她每週一次的通勤。Ada是香港人,在深圳工作近4年,幾乎每週末往返於深圳與香港之間。

Ada愈發感覺到深港兩地像一個城市,她可以直接刷香港身份證進高鐵,在深圳能申請電話卡,吃到家鄉口味的麪包,家人和朋友們北上深圳消費的頻次也越來越高。

事實上,Ada身邊每週往返於深港兩地的同事不在少數,她所供職的貨拉拉是一家起於香港、在深圳發展壯大的科創公司。

深圳是香港進入大灣區腹地的陸路門戶。過去四十多年來,港深兩地由西至東建設了七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兩地的“親密互動”已是常態。日前,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深港合作正在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

在大灣區融合的背景下,港深兩地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類似貨拉拉這樣的科創企業,它們身上帶有明顯的香港和深圳色彩,成了深港融合最直接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我覺得這種融合是一種合力,大家互相推動,1+1大於2。”Ada說。

衝出香港

2013年,移動互聯網發展進入高潮,各類O2O創業賽道風起,香港人周勝馥也從中看到了機會,最終,他把創業方向定在同城貨運O2O。 隨後,周勝馥在香港創立了EasyVan(啦啦快送),用戶通過EasyVan的App,即可一鍵呼叫附近的貨車,完成同城即時貨運。後來EasyVan發展爲中國內地的“貨拉拉”,海外的lalamove。周勝馥說當時的願望很樸素:“希望香港能出來一家成功的互聯網創業公司”。

香港馬路上的lalamove車輛

貨拉拉成立的第二年就把業務拓展到了內地,從港深“雙城記”開始了自己的發展壯大之路。“深港毗鄰的先天優勢爲貨拉拉發展帶來了極大的發展機遇。”貨拉拉副總裁陳宇表示。

如今,這家企業已經成爲中國知名的互聯網貨運平臺之一,業務覆蓋全球11個市場、超過400座城市。

與貨拉拉相似,商湯科技的爆發之路也是從香港進入內地開始的。由於香港市場較小,且競爭者衆多,初期探索不順的商湯科技,選擇通過深圳進入內地市場。以每三個月拓展一個城市的速度,短短兩三年時間,就從內地市場蔓延至亞太地區。

另一個更廣爲人知的案例是大疆。

從一個“失敗”的畢業設計,到第一家真正意義上引領世界科技潮流的中國公司,大疆的崛起之路充滿傳奇色彩,它也是深港雙城孵化的科創奇蹟。

2006年,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的汪滔在導師李澤湘的支持下,拉上兩位同學一起在深圳創辦了大疆科技公司,並把母公司放在香港。汪滔肯定想不到,日後自己的公司將成爲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佔有率高達80%、估值超1600億的科技巨頭。

大疆的成功例子體現了深港合作的巨大優勢,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學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拓展了國際視野,但沒有侷限於在香港發展。他很好地利用了深圳完善的產業鏈和運營成本優勢,同時還把市場定位在全球市場,整合了臺灣、硅谷,還有國際其它區域的資本、技術和人才優勢。

不難發現,正是深圳和香港優勢的充分融合,才造就了今天貨拉拉、商湯、大疆等企業的成功。

隨着大灣區融合步伐的加速推進,深港經濟互補、社會融合迎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從香港起步,在內地發展,進一步走向世界。

優勢互補

資料顯示,大灣區的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羣,全球創新指數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二。

在這個過程中,僅一河之隔的香港與深圳優勢互補協同效應尤其明顯。

一方面,香港擁有雄厚的基礎科研實力,目前有5所大學躋身世界百強,國家兩院院士逾40人,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分中心、28所與世界級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的創新研發實驗室,而深圳有很強的轉化落地能力,完備的供應鏈,“香港高校科研+深圳創新產業”的組合模式已十分常見。

另一方面,香港有打開海外市場的天然優勢,作爲一個國際化城市,香港能夠吸引很多國際化人才,比如lalamove在香港的辦公室,有來自20多個不同國籍的員工,他們不僅爲貨拉拉帶來了國際化視野,也有助於公司的國際化拓展,而深圳有珠三角製造業的紮實基地,突出的先進製造能力,背後更是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內地市場。

貨拉拉在早期的起步階段曾獲香港科技園創投基金(HKSTP Venture Fund)的投資,香港成熟且活躍的投融資機構爲其提供了便利。香港科技園的“IncuApp”孵化計劃爲企業提供了辦公空間、基礎設施、投資配對、人才招募等方面的幫助。

深圳華強北路上的貨拉拉車輛

落戶深圳後,貨拉拉更是獲得了深圳政府真金白銀的補貼與獎勵,單一補貼可以達到千萬元以上,這對於創業起步階段的企業來說是雪中送炭。貨拉拉深圳的辦公地點在政府扶持的園區,享有非常優惠的租金補貼,租金僅相當於同地段商務寫字樓的1/3。此外,對於高層次人才在引進落戶、子女教育等方面,深圳市都給予貨拉拉扶持和補貼。

“在香港孕育的國際化商業思維和現代化企業管理理念與深圳的科創優勢,形成了聚合效應,沒有大灣區這塊沃土,我們就沒有今天的收穫。”陳宇說。

進入內地後,深圳及背後的珠三角是貨拉拉發展的主要陣地,這裡的服裝、電子、燈飾等輕工業產業蓬勃興盛,對貨拉拉這樣的同城及短途貨運有強勁的市場需求,也使貨拉拉迎來了業務快速增長,在2017年這一年內開城數量從39城增至108城。

在貨拉拉技術總監陳永庭看來,內地和香港的工程師各有優勢,二者可以形成互補,比如,內地工程師在“技術服務於業務”上的優勢更爲明顯,而香港的工程師相對更具國際化視野,能帶來最新的行業理念。據瞭解,貨拉拉香港辦公區的海外籍貫員工佔比接近20%。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認爲,香港發展創科的優勢在於最上游的基礎研究和最下游的上市集資,但對本地的科研成果並未給予足夠的商品化支持。

爲了進一步突出對科創的重視,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不斷調整,例如在2015年將之前在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創新科技處獨立爲創新科技局;2020年7月推出“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如今更是將創新科技局調整爲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進一步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及成果轉化。

香港科學園,圖源:視覺中國

香港科學園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發及企業孵化基地,也是香港建立世界級創科中心的核心載體,目前集聚了逾1100家創科企業、1.7萬名創科人才,發展已具規模。香港科學園也是香港最大的初創企業培育地,累計成功培育980餘家初創企業,大疆、貨拉拉、商湯科技的初創地都在香港科技園。

“香港的獨特性是深圳缺少的,深圳的獨特性又是香港沒有的,兩種獨特性相加的區域,在全世界都很難找到。”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

到今天爲止,隨着深港融爲一體,深港的上述優勢不斷在放大,尤其在香港“轉向北上”後,科技創新成爲雙城戰略目標。

科創高地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與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建立了非常緊密的經濟關係。“前店後廠” 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了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及經濟發展,珠江東西兩岸已經形成一個連綿不斷的世界級城市羣。

如今,香港與深圳互動尤爲頻繁,15分鐘從福田高鐵站到香港西九龍,皇崗口岸、福田口岸、福田保稅區一號通道連接香港,福田成爲衆多港人進入內地的“第一站”,成爲衆多北上港人創業者的優選之地。據統計,在福田區居住的香港居民約有5萬人,在香港居住的福田鄉親也有近4萬人,數量均爲深圳市各區第一。

貨拉拉在深圳和香港的技術人員每週都會互相來往,面對面交流,特別是在一些深層次的業務溝通上面,“有些工程師甚至就住在口岸附近,離香港辦公室和深圳辦公室的距離都不遠,方便雙城辦公。” 陳永庭說。

陳永庭認爲,面對面的溝通讓大家真正融合成一個團隊,大家用同一套技術,同樣的思考框架去決策,可以更快地推動公司前進。比如深圳團隊研發出一個有效的技術模塊,很快就能複用到香港或海外。貨拉拉在“人車貨路”數智化、大數據積累等方面的實踐,已經可以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通用。

在中國內地,貨拉拉也在探索更符合貨運場景的創新技術,如爲貨運優化的專有數字地圖可以根據GPS數據,自動生成POI輸出信息,從而方便商戶選擇取貨及卸貨地點,將來也有望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使用。

自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以來,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唯一以科技創新爲主題的特色平臺,河套合作區以“一年一個樣”的速度,加快推進開發建設、開放創新,深港協同開發、科創合作。

在福田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3.02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上,150餘個高端科創項目正加速推動落地。目前,河套合作區集聚了AI+機器人試驗的藥物研發領導者晶泰科技、L4級自動駕駛元戎啓行等深港獨角獸企業總部及研發中心8家。深港澳芯片聯合研究院、澳門大學集成電路微電子研究院、鯤雲科技等科研院所、科創企業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成果斐然,“灣區芯谷”初具規模。

河套合作區,圖源:視覺中國

除了河套合作區,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選擇從深圳前海開啓創業之路。目前,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系列空間面積約36萬平方米,累計孵化創業團隊超900家,其中香港創業團隊460家。

根據香港科技發展藍圖的規劃,到2032年,香港研發支出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從目前的0.99%提升至2%、初創企業數增至約7000家、科創產業從業人員從4.5萬餘人增至不少於10萬人、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提升至5%。

種種舉措向深港科創人員發出一個積極信號:深港科創發展已迎來“黃金期”。

創科香港基金此前發佈的《香港獨角獸榜單 Unicorn HK 2021》顯示,來自互聯網物流、人工智能、高端製造、醫療健康、半導體和新能源等領域的 18 家企業榜上有名。其中,貨拉拉作爲估值超100億美金的大灣區超級獨角獸位於榜單前列。而在2017年之前,香港的獨角獸企業數量爲零。

上述榜單的獨角獸企業,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立足香港,紮根大灣區,放眼全球”。隨着大灣區的進一步融合,深港兩地正在成爲新的科創高地,許多創業公司在此起步、成長,有些已經成爲優秀的上市企業,而這些企業外溢的資本資源、創新資源和人才資源又能夠不斷滋養出新的科創公司。

不難預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獨角獸企業在大灣區涌現,成爲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和引領生活方式的“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