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分級計價 蛋農稱有困難 學者:產業要升級 就得去做

雞蛋分級計價,蛋農坦言恐有困難。(本報資料照片)

缺蛋危機未解,本週蛋價雖未調漲,但傳出產地價每斤飆破62元。學者建議,應重啓2013年胎死腹中的「雞蛋分級計價制度」,以利產銷調節,即便雞蛋規格和品質標準訂定有困難,但產業要提升,還是必須要做。

中華民國蛋價委員會執行長陳進丁表示,目前全臺產蛋率仍嚴重不足,進口雞蛋無法解決餐飲業務端的蛋荒,導致黑市猖獗,傳出雞蛋產地價已超過62元。

爲提升雞蛋品質與利於產銷調節,農委會於2013年12月啓動國內雞蛋分級計價制度,卻因傳統包銷制度導致無疾而終。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分級計價制度確實應該徹底執行,好的品質要有好的價格,品質欠佳的也不能魚目混珠進入市場,政府可以提供分級標準,讓蛋商蛋農來參考。

楊明憲並指出,包含紙盤裝蛋的方式也要推動,先進歐美國家與鄰近亞洲地區日本、韓國及部分東南亞國家等,改採用紙盤(箱)承載,但國內雞蛋現行產銷,絕大多數仍以塑膠蛋箱運銷爲大宗,成爲生物安全防範的高風險載具,「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工作,但產業要提升就得做。」

有蛋農表示,目前國內蛋雞場還是傳統開放式爲主,一方面很難防範禽流感,蛋箱進場也未全數落實清洗消毒,箱蛋的散裝雞蛋也都沒有分級,分級標準不只難訂定,每個通路要求的雞蛋規格也不同,確實有困難。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雞蛋分級計價制度受限於傳統包銷制度而窒礙難行,但近幾年逐顆噴印與洗選比例提高,對往後推行分級計價也有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