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災害會不會越來越多?

近期,南方多地發生的極端天氣備受關注。連日強降雨致多地受災,北江發生特大洪水,廣東肇慶、韶關、清遠等地4人死亡、10人失聯,江西發生4起雷電災害事故,造成3死3傷……

我們面對的極端天氣災害爲何越來越多,在我國已經正式入汛的情況下,極端天氣的多發頻發是否會加劇汛期災情?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應急管理報採訪了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氣象災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應愷然。

應愷然介紹,近期南方多地發生的暴雨及強對流等極端天氣,主要是中小尺度天氣系統所導致,但也不可完全看爲“偶然事件”。

她表示,受全球變暖影響,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呈多發頻發態勢。

根據當前數據預測,今年汛期我國降雨總體較往年偏多,氣溫總體較常年偏高,雖目前從季節尺度看尚無明確信號表明主汛期有極端災害發生。

但不排除汛期內有區域性和階段性災害的可能,無論是民衆還是有關部門,都須做好防災治災的準備。

汛期形勢判斷有何依據?

據水利部等權威部門預測,今年汛期我國旱澇併發、澇重於旱,全國七大江河均有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部分地區可能發生階段性乾旱。

“我是比較贊同這樣的觀點的”,應愷然告訴中國應急管理報,這是綜合了多種因素分析得出的結論。

應愷然介紹,研究表明,全球變暖、海溫、海冰、積雪、土壤溼度、青藏高原動力熱力作用以及大氣環流等“海-陸-氣”要素,均可對中國汛期氣溫及降水產生重要影響。

針對今年汛期“澇重於旱,區域階段性災害明顯”這一汛期趨勢預測的基本特徵,結合全球變暖及厄爾尼諾發生形勢,可能的成因解釋如下:

·全球變暖——氣溫升高致空氣中存更多水汽

應愷然介紹,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中國升溫速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2023年,我國平均氣溫達到10.7℃,較常年偏高0.8℃,爲1961年以來最高,打破了2021年10.5℃紀錄。

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升高了0.5℃~1℃。山東、遼寧、新疆、貴州等13個省(市、區)氣溫均爲1961年以來歷史最高,全國共127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氣溫的上升使得空氣中能夠容納更多的水汽,應愷然告訴中國應急管理報,“溫度每升高1攝氏度,空氣中將能多容納7%的水汽,從而影響降水量等氣象要素。”

另一方面,氣候變暖還會導致降水結構出現變化。以我國爲例,近50年來,我國年平均雨日總體呈下降趨勢,主要是小雨日數減少比較明顯(減少13%),但暴雨日數反而呈現增加趨勢(增加10%)。雨日特別是小雨日數減少,這意味着乾旱風險增加,而暴雨日數增加意味着短時強降水事件頻率增加,城市內澇等災害風險增加。

·2023年至2024年的厄爾尼諾衰減期,有規律表明或使今年出現高溫暴雨

應愷然介紹,預測我國今年汛期形勢的另一個依據,是2023年至2024年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

她提到,據監測,2023年5月全球開始了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公開資料顯示,厄爾尼諾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海洋現象,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洋表面溫度變暖的“暖水現象”相關。按判別標準,關鍵區滑動平均海溫指數達到或超過0.5℃且持續至少5個月,就可以判定爲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研究顯示,一次中等或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通常大約能夠使年平均全球表面溫度上升0.1到0.22℃。

應愷然介紹,2023年5月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於2023年12月達到峰值,自2024年1月以來開始衰減。根據動力氣候模式和大數據方法預測,預計未來3個月(4-6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繼續下降,2024年5月前後厄爾尼諾事件結束。

她提到,從歷史統計數據來看,厄爾尼諾事件爆發次年,可能會導致我國東部地區在汛期出現較爲持久的高溫天氣,進而引發高溫災害。

厄爾尼諾還可能會導致我國東南部地區汛期降水偏多,進而導致暴雨洪澇災害。同時,厄爾尼諾可能對太平洋地區的颱風活動產生影響,導致颱風生成的位置和數量發生變化,給我國沿海地區帶來臺風襲擊的風險。

不可輕視的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會多發頻發

“目前來看,還沒有明確的前期信號表明今年汛期會有極端氣象災害的發生”,但應愷然提到,不排除有區域性和階段性災害的可能,尤其近年來全球變暖不斷加劇極端天氣的發生,天氣愈發不穩定,極端天氣災害屢屢發生。

2023年超強颱風“杜蘇芮”一路北上導致華北、東北地區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近期江西多地出現強對流天氣,風雹等災害導致多人遇難……“這些災難我們不能把它們當成個例去看,它們很可能不是偶然發生的。”應愷然強調,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今後發生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頻率可能會越來越高。

在應愷然看來,當前人們對於全球變暖的重視和了解程度不足。

“很多人簡單地認爲全球變暖就只是氣溫升高,人體感到炎熱,但其實並不是如此。”她舉例稱,全球變暖是指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而在區域上有很大區別,北極地區的增溫幅度大於赤道地區的增溫幅度,這將導致兩區域溫差變小。

中緯度西風帶保護我國在冬季免受北方冷空氣侵襲,但受全球變暖影響之下北極和赤道的溫差減小,西風帶這個“圍欄”也就變得不牢固,使得冷空氣直接侵入,導致我國部分地區發生寒潮災害。“大家只感覺到冬天特別冷,但不知道其實可能由全球變暖主導,是全球變暖影響下發生的極端天氣和災害。”

在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多發頻發的大背景下,今年汛期我國發生極端強降水,出現暴雨和洪澇災害等情況也並非沒有可能。

“近年來,我們經常會聽到‘百年一遇’的暴雨、‘百年一遇’的洪水這些說法”,應愷然表示,這些此前的“百年一遇”,在當前的全球變暖背景下,新的紀錄可能幾年內就會刷新。“我們必須對全球變暖,和極端天氣多發頻發的形勢給予重視”。

專家建議:

應愷然提出,針對今年汛期“澇重於旱,區域階段性災害明顯”這一汛期趨勢預測,需要採取綜合性的應對措施。

加強水資源管理。針對洪澇情況加強水資源管理,包括建設水庫、調整水資源分配和管理制度,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應對汛期降水過多造成的洪澇災害;

改善排水系統。完善城市和農村的排水系統,加強河道整治和河道清淤工作,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減輕城市內澇風險;

加強氣象監測和預警。加強對汛期氣象情況的監測和預警,提前預警暴雨、洪澇等災害,及時採取防範措施,減少災害損失;

開展生態修復和防護工程。加強對河流、湖泊等水域的生態修復,恢復溼地功能,增加水源涵養能力,減少洪水災害。同時,建設防洪堤壩和水利工程,加強護岸和堤防的建設,提高防洪能力;

制定應急預案和救援措施。制定完善的汛期應急預案,明確責任分工和救援措施,提高災害應對的效率和能力,及時組織搶險救災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加強社會宣傳和公衆教育。加強對汛期災害防範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公衆對汛期災害的認識和應對能力,增強社會的抗災意識和應對能力。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減少汛期災害的發生,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