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髮行“冷熱不均” :權益基金受累歷史包袱難言發行“轉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易妍君 廣州報道

在A股市場回暖背景下,近期,公募基金髮行市場表現如何?

根據Wind統計數據,3月前兩週,全市場新成立了61只基金,合計份額爲768.27億份,已超過2月整月(共3周)360.97億份的新發份額。

此外,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粗略統計,截至3月18日,本月以來,至少有28只新發基金髮布了提前結束募集的公告。

有受訪人士向記者指出,“基金提前結束募集並非都是因爲募資金額超過了募集上限,一些基金主要是爲了配合主銷行的檔期,所以提前結束募集。”

當前,公募基金髮行市場仍然呈現出“冷熱不均”。“權益基金髮行難度較大,相比之下,債基新發相對更好做。”一位基金公司渠道人士告訴記者。

月內新發規模超760億

今年開年以來,基金髮行市場較爲低迷。

但最近,出現了一些比較積極的信號。比如:單隻規模超過50億元以上的基金數量開始增加。

3月11日,安信長鑫增強以80億份的發行份額正式成立;3月13日,國投瑞銀啓源利率債成立,發行份額79.91億份。

這兩隻債券型基金在2024年內新成立基金髮行規模排名中,分列第一、第二名。

截至3月18日,本月內,發行份額超過50億份(包括50億份)的基金共有7只;今年1月和2月,對應的數據分別爲3只和1只。

整體上看,Wind統計數據顯示,3月4日—3月15日,全市場共成立了61只基金,發行總份額爲768.27億份,其中,3月4日—3月8日當週共發行了34只基金,總髮行份額爲391.79億份。

而受春節假期影響,今年2月公募基金髮行數據創下2023年以來新低,2月新發總份額爲360.97億份;今年1月,公募基金的新發份額爲565.38億份。

另一方面,3月以來,不少基金髮布了提前結束募集的公告。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粗略統計,3月1日—3月18日,至少有28只新發基金髮布了提前結束募集的公告。其中,債券型基金的佔比較高。

記者瞭解到,個別債券型基金提前結束募集的原因是:在有效認購期內,投資者的申購金額已超過了基金募集規模上限。

如上文提及的安信長鑫增強,其原定募集截止日爲2024年3月15日(於2024年2月26日開始募集)。

3月7日,安信基金公告稱,截至 2024 年 3 月 6 日,安信長鑫增強累計有效認購申請金額(不包括募集期利息)已超過本次募集規模上限80億元人民幣,根據相關規定,基金管理人決定將本基金的募集截止日提前至 2024年3月6日,並自2024年 3 月 7 日(含當日)起不再接受投資者對本基金的認購申請。

同時,安信基金將對2024年3月6日的有效認購申請採用“末日比例確認”的方式予以部分確認。

“雖然2024年開年經歷劇烈調整,但基金髮行市場提前結束募集說明不少投資者認可當前底部區域的投資性價比。而且在新發並提前結束募集的基金中,不少是債券基金,也是由於近兩年債市表現不錯,不少客戶求穩的心態使得他們更注重資產配置中壓艙石的部分。”格上基金產品經理張懷若向記者指出。

權益基金髮行難

值得注意的是,在權益市場全面“反轉”信號尚不明確的背景下,今年以來,基金髮行市場依舊呈現出“冷而不均”。從基金產品類型看,債券型基金依舊是“新發”主力,主動權益基金的發行略顯“落寞”。

以3月爲例,來自國泰君安研究團隊的統計數據顯示,3月4日—3月15日,股票型基金髮行總份額爲207. 28億份,佔比26.98%;混合型基金髮行總份額爲8.16 億份,佔比0.01%;債券型基金髮行總份額爲529.74 億份,佔比68.95%。

此外,近期,包括主動權益基金在內,一些新基金是以發起式,即發行門檻較低的形式來“保成立”。

事實上,在近期提前結束募集的基金中,也有部分爲主動權益基金、FOF等。

如3月16日,信達澳亞基金公告稱,爲了更好的保護投資者利益,根據相關約定,決定提前結束信澳紅利智選混合基金的募集,募集截止日提前至2024年3月18日,即自2024年3 月19日起不再接受認購申請。

據悉,該基金於2024年 3月4日開始募集,原定認購截止日爲2024年3月22日。

另據景順長城基金3月18日發佈的公告,景順長城保守養老目標一年持有FOF募集截止時間提前至2024年3月18日,即2024 年3月19日(含當日)起不再接受投資者對本基金的認購申請。該基金於2024年1月8日起向全社會公開募集,原定認購截止日爲2024年 4月3日。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一些主動權益基金之所以提前結束募集,實際上與基金銷量無關。整體看,目前權益基金的發行仍然比較艱難。

“我們有隻基金提前結束募集,主要是爲了配合主銷行的檔期,不是基金銷量的原因。當然,我們這隻基金也賣了幾個億,橫向比較來看,可能是比同期成立的基金的規模大一些;但縱向比較看,與前幾年市場熱度高的時候相比,目前也談不上轉暖。或者說,只是單個產品成立規模還行,談不上轉暖。”一位基金公司市場人士告訴記者。

另一位中型基金公司渠道人士坦言,目前權益基金髮行難度較大,主要是歷史包袱拖累,投資者信心不足。

“在基金公司層面,客觀來說,近兩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連續跑輸大盤指數,大部分主動權益基金的歷史業績說服力有限;在銷售渠道和客戶層面,不僅之前2019、2020年入市的投資者受了傷害,對權益基金有陰影,很多一線的理財經理也受售後維護所累,不敢推這類產品了。”他談道。

相比之下,市場對債券型基金的需求比較旺盛。

上述渠道人士表示,目前債基新發相對更好做,一是債市從去年全年到今年年初走勢較好,債基業績表現也相對較好;二是權益市場大幅波動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有所回落。因此發行時,債基相對會比股基好推一點。

他進一步談道,在長期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不管是機構還是零售客戶,都對能在收益上做出增強效果的穩健理財產品需求較大,債基也受益於此。

產品佈局走向分化

雖然目前主動權益基金髮行“遇冷”,但基金公司仍然重視該類產品的佈局。

根據Wind統計數據,在目前正在發行的99只基金中,被動指數型產品的數量爲26只,佔比爲26.26%;債券型基金共有24只,佔比爲24.24%;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數量爲28只,佔比爲28.28%。

此外,正在發行的基金還包括少量增強指數產品、混合FOF,以及股票QDII基金、被動指數型債券基金等。

華東某大型基金公司渠道人士表示,“公司今年的產品佈局相對均衡,主動權益、被動權益、固收以及量化等產品都有涉及。其中被動權益相對最多一些,這不僅符合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也契合監管鼓勵的方向;當前指數投資競爭愈發激烈,我們也想在一些有真實市場需求和成長空間的細分賽道上儘快佈局,完善公司指數產品線。其次是主動權益,雖然目前主動權益的新發銷售難度非常大,但從歷史經驗來看,在市場相對低位區間內的佈局,最終的投資體驗並不會差,長期來看,這也有助於修復投資者對行業的信心。”

另外,該人士談道,公司對固收也有一些佈局,這也是當前爲數不多有增量資金的業務板塊,佈局了一些債券指數產品。

上述中型基金公司介紹,公司今年的佈局重點主要是3個方向,一是爲績優權益基金經理打造品牌基金,二是佈局債券指數、債券FOF等當前產品線缺失的產品類型;三是繼續佈局穩健“固收+”產品,豐富“固收+”投資策略的同時進一步填補公司產品的風險收益圖譜。

另外,在指數業務方面,一些中小基金公司正在尋求ETF業務之外的機會。

華北某基金公司市場人士告訴記者,其所在公司比較看好增強指數基金的發展,有意重點佈局增強指數基金。“ETF賽道過於擁擠,需要大量的渠道、運營和IT投入,這些對中小基金公司都不太友好,基金公司還是要找準自身定位,沒必要一味地卷ETF。”該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