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安:重度鹽鹼地變成高產田

來源:農民日報

近日,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吉林大安市人民政府組織農業領域專家,對吉林省大安市實施的1.6萬畝重度鹽鹼地改良工程水稻示範地塊進行實打實收測產。

測產專家組隨機選取3塊稻田,經編碼測量、機械收割、水分測定、稱重去雜等嚴格程序後,實際測產結果顯示,示範地塊種植的“中科發21-9號”品種水稻平均畝產達到636.19公斤。

大安市地處吉林西部,位於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地集中分佈區,中度重度鹽鹼地pH值在10以上,含鹽量在4‰至6‰之間,爲最難治理的鹽鹼地類型之一,傳統治理方法難以奏效。2023年起,大安市該片區項目採用有機硅功能肥治理重度鹽鹼土壤,今年是地塊種植水稻的第二年。“超過636公斤的單產水平,標誌着這個治理模式‘一年變良田,兩年創高產’的目標達成。”測產組組長、農業農村部耕地保護中心原副主任李榮說。

吉林省土壤肥料總站副站長焦勇介紹,近年來,吉林省在大安市積極探索各種鹽鹼地綜合利用途徑,選用新材料新技術,大規模治理重度鹽鹼地,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探索出“以水定地、集中連片、生態改良、良種自育、現代化生產經營”五位一體的“大安模式”。其中,河北省硅谷農業科學研究院、吉林硅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組建科研團隊,自2018年起就紮根在大安白茫茫的鹽鹼地,採用添加有機硅新材料的功能肥料創新治理模式,直接治理6萬餘畝、累計參與治理逾10萬畝鹽鹼地,成爲“大安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創高產的同時,這一治理模式還有效提升了耕地質量,測產地塊的pH值已經從原來的10以上降至7~8。”李榮告訴記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徐明崗指導測產,他表示,該研究團隊與硅谷研究院共同開展鹽鹼地改良試驗,多年試驗表明有機硅功能肥改良鹽鹼地的模式效果顯著,創造了新材料生態治理鹽鹼土壤的新模式,此模式的推廣應用將爲造地增糧作出有益貢獻。(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