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迎來候鳥南遷高峰期——來莫莫格溼地觀鳥

河流縱橫,泡沼遍佈,蘆葦搖曳,鶴舞鸛鳴……深秋時節,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了候鳥南遷高峰期。

莫莫格,在蒙古語裡有“母親、乳汁”的意思,可見當地百姓對這片土地的深情。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地處嫩江與洮兒河的交匯地帶,面積達14.4萬公頃,是吉林省西部面積最大、最爲典型的溼地類型保護區,也是東北地區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驛站。每年春秋兩季,數千只白鶴在此停歇覓食,由此這裡便有了“中國白鶴之鄉”的美譽,成爲白鶴、東方白鸛、天鵝等珍稀瀕危物種的重要棲息地。

溼地重生

“這個湖是白鶴湖,也叫鵝頭泡,面積有5000多公頃。”在鎮賚縣莫莫格蒙古族鄉的白鶴湖泄水閘,莫莫格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王波指着眼前的一片蘆葦叢生的水域說。

這不是一個尋常的湖泡。在1998年洪水過境之後,鎮賚縣經歷了一個較長的乾旱期,大量的湖泊和溼地乾涸,只剩下白鶴湖等個別湖泡還存有少量的水,當時2000多隻白鶴集中在白鶴湖,棲息環境令人心憂。缺水的難題,讓遷徙至此停歇近百天的衆多鳥禽缺乏補給,一度“失水鶴鄉難見鶴”。

轉機出現在2012年。這一年,吉林省開始在省內西部地區實施河湖連通供水工程,以原有大型水利工程爲主動脈,興修有關水利工程,疏通湖泡間的毛細血管,將汛期洪水、雨水和過境水引入區域內的溼地、湖泡、水庫,逐步構建起“引、蓄、灌、排、提”相結合的河湖連通工程體系,形成“泡泡相通、沼沼相連”的水生態體系。

作爲當時白城市河湖連通工程的重要水源工程,引嫩(嫩江)入白(白城)工程年均提水超3億立方米,對當地的農業灌溉、溼地補水、城市供水等發揮了巨大作用。莫莫格溼地應急補水工程正是引嫩入白工程的四大分項工程之一,每年可爲莫莫格自然保護區核心區供水7500萬立方米。如今,水域溼地面積已經佔莫莫格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80%。

有了水,就有了魚蝦,也有了水草,鳥禽的棲息繁衍便有了良好的保障。王波介紹,目前莫莫格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多樣,魚類有4目11科52種;鳥類有17目50科30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49種。

“河湖連通工程實施,不止於引蓄,科學合理的泄水也是一項重要內容。”鎮賚縣防汛抗旱服務中心主任閔新建說,在引來水源滋潤溼地的同時,當地還積極防範水路下泄不暢的情況,防止泄水頂託迴流而淹沒農田和房舍,防止豐水期水位過高而不利於淺水捕食的涉禽取食。

據介紹,鎮賚縣爲此實施了白鶴湖應急泄水工程,通過疏浚泄水渠系,建設橋、涵、閘等工程,確保多餘水量順暢下泄,使莫莫格自然保護區白鶴棲息地的水位恢復至合理水平,進一步改善區內生態環境。同時,通過開展信息化建設、退耕還溼、植被恢復、疫源疫病監測等重大項目,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加強野外巡護監測,讓莫莫格自然保護區內珍稀水鳥棲息地及區域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護。

鳥類天堂

“你看那個電線杆上有個大鳥窩,那是保護區幫東方白鸛搭建的‘人工招引巢’。”在莫莫格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王波指着遠處的一個鳥窩告訴記者。

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對生活環境要求苛刻,只有食物豐富、水源充沛、生態環境好的溼地區域才能成爲其棲息地。由此,東方白鸛在某個地方繁殖棲息,往往被認爲是該地區生態環境向好的有力證明。王波介紹,上世紀90年代,曾在莫莫格溼地發現過東方白鸛繁殖棲息,後來經過多年的極端乾旱天氣,這裡便不見它們的蹤影,直到2010年纔再次發現。近些年,莫莫格溼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曾一天內監測到2000多隻東方白鸛。

王波說,繁殖期的東方白鸛會在4月末、5月初從南方回到莫莫格溼地,往往飛到上一年居住過的巢穴,及時對其“修繕”以便孵化幼鳥。此時,莫莫格溼地一帶的冰面尚未融化,野外食物還不充足,這些東方白鸛就到處覓食,會在中午冰化時找些小魚吃。“成年的東方白鸛個頭大,它們的鳥巢也大,巢穴直徑在1.5米至1.8米,有時會把窩架在輸電線上,下雨天容易引起短路,所以,保護區給它們搭了一些招引巢,相當於建了一個‘毛坯房’,它們選中後會繼續鋪窩完善。”王波說。

東方白鸛是成對的家庭型鳥類。一隻成年的雌性東方白鸛在繁殖季會生下3個至5個蛋加以孵化。孵化後60天,幼鳥就基本離巢自立了,再經過三四年的成長,就進入成年。

與東方白鸛近些年在莫莫格自然保護區繁殖不同,白鶴多年來一直大批量地飛經此地停歇覓食補充能量,四五十天後,飛往更北的地方繁殖棲息。今年春季,白鶴在莫莫格溼地遷徙停歇的數量日統計超過4000只,再次成爲全球最大的白鶴遷徙停歇地。

鎮賚縣林草局有關負責人黃威華介紹,白鶴屬於涉禽,其食物主要是藨草的地下球莖,偶爾也吃些玉米、稻穀等糧食。藨草是溼地的一種過渡植物種類,主要生長在從乾旱到溼潤的淺水區,如果水位升得太高,就會影響藨草的正常生長,進而影響白鶴覓食。

今年5月初,白城市一帶剛剛忙完春耕春種,白城護鳥隊隊員在巡查溼地遷徙鳥類的過程中,發現一隻野生白鶴倒在地上不大動彈,立即將其送至莫莫格自然保護區。經檢查,原來這隻白鶴食用了玉米的包衣種子,出現了中毒現象。於是保護區工作者給這隻白鶴注射瞭解毒藥品等,兩個多小時後,白鶴恢復了站立。

“野生白鶴很難被捕捉到,所以5月下旬在將其放歸大自然時,我們給它戴上了衛星跟蹤器,發現它已跟隨鳥羣遷徙到更北的地方,直至信號在遠方消失。現在還沒有信號顯示它飛回,我們一直在等待着。”王波說。

和諧共生

國慶節前後,吉林白城飛護隊隊長潘晟昱又開始了新一季的鳥兒護飛工作。他告訴記者,每年9月起,成羣的白鶴就會從西伯利亞開始南遷,其中大多數將途經莫莫格溼地停歇覓食,並訓練當年出生的幼鳥進一步練習飛行本領。

“300種鳥類得有多少隻鳥?春秋兩季可能有10萬隻鳥在這裡停歇。莫莫格溼地是全球最大的白鶴遷徙停歇地,全球東方白鸛有1萬多隻,這裡就可以看到2000多隻。”潘晟昱說,每到候鳥遷徙季,都會有大批的攝影愛好者前來拍攝,自己也已經學習拍攝候鳥20多年,對它們有很深的感情,並在2018年自發組建了“吉林白城飛護隊”,如今已發展到200多人,隊員們積極協助保護區向羣衆宣傳保護候鳥、科學觀鳥、文明拍鳥等知識。

“俗話說‘豐收不怕鳥兒彈’,鳥兒吃點稻子不算啥。”在莫莫格自然保護區界外不遠處,鎮賚縣建平鄉66歲的麗華家庭農場負責人毛印華一大早就到稻田裡轉了兩個小時,發現了30多隻東方白鸛、80多隻灰鶴。

毛印華的這片162垧稻田,是一家人用了9年多時間改良的鹽鹼地。他說,吉林省西部河湖連通工程的實施,不僅讓莫莫格溼地再次水草豐茂,也給周邊鹽鹼地綜合治理提供了水利支撐。他承包的鹽鹼地經過增施有機肥等方式改良,已經從寸草不生變成豐產田,畝產水稻可達1000斤。

“剛開始承包時,這塊鹽鹼地白花花一片,鳥兒都不怎麼落。現在,水稻已經長這麼好了,鳥兒越來越多。”毛印華說,儘管鳥兒會啄食稻穗,但這是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象徵,現在農場的所有人都愛鳥護鳥,自己一家人都成了護鳥隊的隊員。而且,這裡還發現了野生狐狸,夏季的傍晚常常聽取蛙聲一片。

隨着生態環境不斷向好,莫莫格溼地的風景越發美麗,來此旅遊觀光和拍照打卡的人日益增多。抓住這一機遇,莫莫格蒙古族鄉烏蘭昭村這幾年發展起民宿旅遊項目,搞得格外紅火。

“村裡民宿區是去年‘五一’開業的,當年營業收入超30萬元。”烏蘭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孔令華帶着記者走進該村的民宿區。該區域佔地3900平方米,有大小蒙古包餐廳各1個,可同時接待近200人用餐;建有6間設施齊備的民宿,建造了通鋪火炕,可容納40人住宿。今年國慶節前夕,一些遊客早早就打電話預訂房間了。

孔令華說,在欣賞莫莫格溼地風光之餘,遊客們來到村裡可以品嚐當地的烤羊腿、蒙古族餡餅等特色美食,村裡會安排嚮導帶領遊客到附近的池塘泡子釣魚休閒。民宿區每到週五傍晚就會上人,週六日來客較多,已經接待過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遠方遊客。

“明年,我不僅要建一個大米加工廠,還準備向有關部門申請建設一處綜合設施,再努力提升一下,向‘種養加、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方向進一步探索。”毛印華望着不遠處飛起的東方白鸛,暢想起更加美好的未來。 (經濟日報記者 馬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