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勝學歷!北市民可支配所得 大學、高中輸大專、高職

▲一技之長勝過學歷大專高職薪酬勝過大學高中。(示意圖記者季相儒攝)

記者陳家祥/臺北報導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29日公佈最新的「家庭收支訪問」調查結果。根據調查,105年臺北市所得收入者每人可支配所得爲72.4萬元,較104年增加7000元(1.0%)。若按教育程度別觀察,以研究所及以上程度者所得最高,爲109.9萬元、專科程度79.4萬元次之,最低者爲國小程度以下,僅47.09萬。另外,高中以上程度者所得皆較104年增加。

根據主計處定義,可支配所得是指所有「所得收入」扣除「非消費性支出」(例如利息社會保險保費、稅金罰款、捐款及禮金等)後,剩餘可以用來支應日常生活開銷(消費性支出)及儲蓄的所得,亦即家庭可自由用於消費或儲蓄的所得。

根據北市主計處統計,105年臺北市所得收入者以45至54歲組最高,每人可支配所得爲92.3萬元,與最低的未滿30歲組別、所得支配45.63萬相比,差距2倍。另外,若依據學歷分析,以研究所及以上程度者所得最高,爲109.9萬元、專科程度79.4萬元次之,大學程度則以77.68萬再次之。其次則爲高職程度62.51萬、高中程度60.81萬、初中程度53.72萬、國小程度47.09萬。

深入分析可以發現,以往國人往往較爲重視大學、認爲大學的薪酬應當比專科、高職高,但主計處的統計卻相反,專科、高職等技職院校,可支配所得都比大學、高中來的多,顯示在「大學生滿街跑」的現在,學歷不再只是談薪唯一條件,一技之長往往比學歷還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