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取甲午戰敗教訓

(圖/新華社)

130年前的8月,清朝在東北亞遭遇重大挑戰,自此一蹶不振,走向衰亡。1894年6月3日,應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平定東學教之亂。但不請自來的日本卻大軍壓境,登陸仁川。7月23日,日軍攻入漢城王宮,26日清日兩軍不宣而戰。8月26日,朝鮮在日軍扶持下建立親日政府,被迫簽訂《大日本與大朝鮮同盟條約》,驅逐清朝勢力。此後,清朝的宗主國地位被殖民帝國日本強行遏止,結束原先的天下秩序和朝貢體制。臺灣因甲午戰敗不幸被割讓爲殖民地,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纔回歸中國。

經過50年的戰爭與折磨,一度打敗中國、戰勝俄羅斯、強佔東南亞、侵入澳洲,並圖謀制伏美國的日本帝國主義野心終告沉淪,在各地戰場共犧牲日軍212萬人,連民衆在內傷亡總人數達690萬人,而在中國境內更造成3400萬軍民死傷。1945年8月15日,受盡軍國主義蠱惑的日本,終於燈盡油枯,宣佈無條件投降。

今年8月間,我來到山東威海,在劉公島畔撫今追昔,深覺痛切!在這裡讀到了甲午之戰的一段往事。

1895年2月15日,在威海衛灣與日軍作戰失敗被俘的北洋海軍「福龍號」魚雷艇管帶(艦長)蔡廷幹受審,直言在「鎮遠號」船上指揮的提督丁汝昌堅持抗日到底,「已立下誓死爲國的決心」,並表明「報國之大義不能棄,餘唯有一死以報朝廷」!

蔡廷幹坦言他堅拒投降。清朝海軍和陸軍不同,陸軍兵敗時「相互從來沒有救援心」,「而我北洋艦隊軍人絕不會有那樣的情形」。當審訊官追問爲何陸軍「不能相互救援而招致失敗」,他答覆「太平時期不思軍備,臨戰時新招兵丁首鼠兩端」,此係戰敗成因。後之來者,定當引以爲鑑。

蔡廷幹在甲午戰後獲釋,曾擔任晚清海軍部軍制司長,民國時期爲海軍中將,鹽務署總稽查及紅十字會副會長,還曾在1926年短暫署理外交總長。當年他在廣島受俘曾賦詩「嘆北洋兵敗」:「渤海清兵勢力微,日東軍士向前馳,此敗沙場君莫笑,他年再戰決雄雌!」

很多人認爲當時清朝擁有的洋艦噸位居亞洲第一,但在甲午開戰前,日方性能優異的戰艦總噸位卻已超過清朝。據宗澤亞所着《清日戰爭》一書研究,無論在動力、航速、炮力、交通運輸、後勤補給乃至醫療、情報等,日方都明顯居於優勢。至於陸軍,清軍有如一盤散沙,不堪一擊。

但是「此敗沙場君莫笑,他年再戰決雄雌」這樣的豪語,卻因長期以來國力不振而難以兌現。一直到21世紀初葉,中國海軍終於跨躍式發展,傲視東亞,不但超越日本,且睥睨天下!據美國軍事網站「世界現代軍事戰艦名錄」,2023年中國海軍實力指數已達美海軍的9成8。說明唯有夯實國力,奠定基礎建設,培植人才隊伍,戮力科技發展,才能無畏橫豪走出自立自強、扶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這是我們必須記取甲午戰爭教訓,擺脫殖民主義陰霾,拒絕霸權主義侵凌,維繫臺海和平,追求兩岸互利共贏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