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失智也仍是一家人 劉建良:要對付的是疾病,不是病人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以專業和愛心陪伴失智症病人和家屬,更讓病家有勇氣接受疾病挑戰。 圖/李清宇 攝影

位於臺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的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明亮的招牌一掃失智症陰鬱,笑臉迎人的劉建良主任醫師,也讓病家更有勇氣面對疾病挑戰。

臺灣於2018年成爲高齡社會,推估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21%。在放眼望去是步履蹣跚的老年人社會,「可能每5位85歲以上老年人,就有1人被診斷爲失智症。」劉建良說,屆時老年人從343萬人增加爲486萬人,不僅只是罹病人數的增加,更連帶影響每個失智症家庭。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罹患失智症病程平均約8到10年,「其實最短可能3年,最長15年」劉建良說,自從2017年「長期照顧十年計劃2.0」開辦後,民衆搜尋長照資源較從前方便,更認識失智症,提早確診,病程超過10年並不少見。劉建良更舉例,有位女病人68歲確診、86歲過世,病程長達18年,當老師的女兒,從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到退休後持續照顧母親,最後圓滿送走母親。

然而漫長的病程,伴隨失智症狀的各項表現,也帶來龐大照護壓力。劉建良總苦口婆心地對家屬說,失智症輕症時,可能一天20%時間不認得人、發脾氣;但80%時間是清醒正常,「家人就應珍惜病人清醒時間,不要放大發病時的行爲,因爲病人自己也不願意生病。」期盼以此鼓舞照顧者,儘可能正向面對照護難題。

由於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病程,會由輕症、中症轉到重症,「有逾6成病人都會出現情緒及行爲症狀 (BPSD)」劉建良指出,這些症狀以焦慮、妄想和躁動最常見。

BPSD常見症狀。 圖/失智症診療手冊 提供(聯合線上製圖)

舉例來說,一般人如果忘記關爐火或忘了鎖大門,想到的同時便能處理好,但失智症病人一天卻會檢查好幾次爐火和大門,反覆地認爲自己沒有關好,這種坐立難安的焦慮感常常讓病人覺得自己快瘋了!

對於照顧者而言,病人莫名懷疑家人或看護偷竊他的錢財,或當病人有尿失禁、便秘或焦慮,只會躁動不安卻不能完整表達時,也常常讓照顧者不知道如何是好。尤其,爲了避免出現嚴重妄想吵鬧或暴力行徑的重度失智症者傷人或自傷,而不得不將其約束在牀上時,彷彿也將許多家屬的心一併束縛住地感到無助、痛苦與不捨。「病家要對付的是失智症這個病,不是病人!」劉建良很感慨地說。

劉建良醫師設計失智症就醫和照顧手冊,方便病人和家屬使用,減少罹病時的無所適從。 圖/李清宇 攝影

要延緩失智症病程惡化的速度,儘可能延緩演變至重症的進程,國內外各研究文獻指出,失智症病人需要「社會處方箋」,也就是儘量讓他們接觸與學習運動、藝文、志願服務、閱讀、教育、就業、食物、綠色植物、資訊與電腦科技等各式領域相關事務,藉此維持日常生活與人際互動。

透過舉辦「社會處方箋」相關活動,讓病人上臺表演拿手才藝、重現過往長才,往往讓觀衆驚訝:「他是失智者嗎?」劉建良常對家屬和他的醫療團隊說:「病人是我們的老師!」

劉建良團隊也設立LINE羣組,目前已有數百名成員,包括專業醫療人員、病人、家屬,即使照顧者「畢業」(被照顧者離世)了,仍留在羣組,爲新加入的病家提供過來人經驗。

不僅如此,劉建良補充,家人出現疑似失智症,可以在醫院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就醫協助確診;一旦確診,經由全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專業人員協助,依病況輕重到失智據點、巷弄長照站、日照中心、團體家屋或住宿機構等予以照顧;另外個案家屬也可透過失智據點、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或加入相關病友團體,由過來人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與照顧方法,對延緩病人病況惡化,以及照顧者獲得心理支持,舒緩照顧壓力,皆很有助益。

劉建良醫師說,2017年「長期照顧十年計劃2.0」開辦後,民衆搜尋長照資源比從前方便,而更認識失智症。 圖/李清宇 攝影

政府長照服務所闢建的全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已由10多家至現在116家,由專業人員爲每位病人連結資源及擬訂個別化照顧需求,更讓家屬感到貼心。

在超高齡社會正步步來襲,每個人都可能成爲照顧者或被照顧者,而長照服務已經準備好接住每一位需求者了:民衆若有失能失智照顧需求,可利用手機或市話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至「衛生福利部長照專區」網站(https://1966.gov.tw/LTC/mp-207.html),搜尋失智照護、失智照護與服務資源,從疑似罹病、極輕度到重度階段,皆可找到對應病人及照顧者所需的相關服務資源。

民衆若有失能失智照顧需求,可以透過1966長照專線,獲得協助。 圖/聯合線上 製圖

失智症十大警訊圖表,如下:

家人疑似出現失智十大警訊,可以前往醫院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就醫協助判定。 圖/聯合線上 製圖

衛生福利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