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共同努力是乘法”

(原標題:記者手記:“共同努力是乘法”)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題:記者手記:“共同努力是乘法”

新華社記者申鋮

“1985年至1992年:工業和公共城市交通”

“1993年至1998年:城市發展、能源效率和自然資源”

“1999年至2020年:鐵路交通、公共衛生、中小企業”

……

4月11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記錄着中德財政合作40年成果的視頻在大屏幕上播放着,展示着歷年來中德政府貸款投向領域。當日,由中國財政部、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聯合舉辦的中德財政合作對話論壇在此舉行。

論壇會場外,一張張展出的圖片“定格”了雙方合作的生動細節:有上海地鐵1號線的電動客車從德國漢堡運抵上海的瞬間,也有中外專家考察河北衡水湖西湖區域的時刻。

從上海到雲南,從河北到廣西……一個個兩國財政合作項目落地落實,彰顯中德合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成效。

合作,離不開溝通互信——

雙方定期舉行研討會,持續深化知識合作特別是國際發展領域經驗分享;國際發展合作日益成爲雙方合作新領域……40年來,中德財政合作不斷推進,兩國財經界加強溝通,加深了對彼此的理解。

夥伴關係的成功始於相互信任。“有時貸款業務會遇到一些停頓,但雙方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尊重總能幫助我們找到促進合作、實現共贏的最大公約數,建設性地解決項目中的各種問題。”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說。

實際上,近年來,中德財金領域溝通頻繁。去年10月1日,德國法蘭克福,一場時隔四年的對話——第三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成功舉行。此前於2015年和2019年舉行的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均取得多項互利共贏成果。

合作,促成互利共贏——

在此次論壇上,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德國政府對華貸款承諾總額約100億歐元,支持建設了300餘個貸款項目,覆蓋了中國31個省份,涉及生態環保、能源交通、城市基礎設施等國民經濟諸多行業和領域。

這些項目不僅帶來了資金支持,還帶來了智力資源,幫助有關地區引入了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了項目管理人才和涉外專業人才,推動了有關行業的觀念更新和創新。

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國務秘書約亨·弗拉斯巴特認爲,通過多年合作,兩國均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繁榮;雙方積極開展對話和知識交流,兩國都從合作中受益。

跳出財政領域,從更大視野和更長時間來看,中德合作基礎紮實、充滿活力、成果豐碩。半個世紀以來,兩國在全球化的基礎上建立了相當成功的經貿關係。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爲德國最大貿易伙伴。超過5000家德國企業在中國發展,2000多家中國企業在德國發展。

“雙向奔赴”,促成互利共贏。近年來,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中國大市場的規模優勢與升級潛力不斷彰顯,不僅拓寬了中德兩國經濟合作的空間,也爲德國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遇。通過優勢互補,兩國能夠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

展望未來,世界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更好應對風雨,更需共同攜手。

“德國和中國都面臨着新的全球性挑戰。”德國駐華大使傅融表示,氣候危機、環境污染……這些都威脅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只有通過共同努力才能克服挑戰。

在變亂交織的時代,要合作共贏?還是脫鉤對抗?當前,部分國家在這一問題上躊躇不定、左右搖擺。

歐洲有句諺語:一個人努力是加法,共同努力是乘法。中國也有句諺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也許,答案就蘊藏在這些質樸的箴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