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在巴黎遇見論語

中新社巴黎5月5日電 題:在巴黎遇見論語

中新社記者 黃鈺欽

在巴黎,有一本古老的法文典籍見證着中法文化數百年交流史。

這本書叫做《論語導讀》。

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論語》早在17世紀就傳入歐洲。1688年,法國學者貝尼耶在拉丁文的基礎上進行法語編譯,完成《論語導讀》一書,第一次用法文系統表達孔子的思想。

不過,這本書因貝尼耶突然離世而中斷出版,只留下爲數不多的手抄本傳世。5年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法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將其中一本作爲國禮相贈,此後一直典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自1750年以來,貝尼耶《論語導讀》的另一部手抄本,始終存放在法國國家圖書館下屬軍火庫圖書館。這座圖書館坐落在巴黎最古老的街區之一瑪黑區,行走在斑駁的石板街道上,這裡隨處可見舊時光的痕跡。

軍火庫圖書館建築外形莊嚴敦厚,原爲法國16世紀的武器庫,後改爲圖書館,收藏着手稿、雕版、地圖等古籍100多萬件。在充滿歷史感的圖書館內,棕黃色的木質書架林立,週末的下午不少市民在閱讀,神情專注。

記者在圖書館電腦上檢索"貝尼耶",第一條顯示便是《論語導讀》原著手稿的信息:編號MS—2331,頁數168張。經過多番溝通和爭取,圖書館的助理主管凱魯將平時並不對外展示的手稿原件拿了出來。牛皮封面、飄口燙金、書口刷紅,這是一本富有法國啓蒙時期書籍裝幀特徵的古老典籍。

凱魯一頁一頁仔細翻動,不斷提醒記錄時要使用鉛筆,避免墨水不小心濺到紙張上。泛黃的紙張、瀟灑的花體字、與今略有不同的古法語、章句間偶爾塗改的痕跡,都成爲往昔中法兩國文明交往的見證。

翻開棕色封面,扉頁上有淡淡的字跡,貝尼耶在開篇"致讀者"中寫道,該書是"作爲閱讀孔子的鑰匙和入門"。貝尼耶希望法國讀者,特別是當時的君主和貴族閱讀此書後,能以孔子道德哲學思想爲借鑑,"培養仁愛、溫和、誠信和人道的精神"。

首次用法文傳達孔子思想,這本書如同打開一扇思想大門,在歐洲大陸激盪久遠,引發伏爾泰和盧梭等法國啓蒙思想家的關注。馬克龍在將《論語導讀》送給習近平時評價說:"孔子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伏爾泰等人,爲法國的啓蒙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啓迪。"

的確如此。長眠先賢祠的伏爾泰生前對《論語》推崇備至,認爲《論語》所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應成爲每個人的座右銘。因其對儒家思想的讚美,伏爾泰還獲得"歐洲孔子"的雅號,這位啓蒙運動思想家對東方思想始終抱有凝望和探尋。

傍晚時分,記者離開軍火庫圖書館,不遠處就是一家名爲"伏爾泰"的咖啡館。店員告知,伏爾泰就是在這幢塞納河畔的建築裡,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時光。在咖啡館轉角的磚牆上方,緊挨着一個精美石框窗戶,一塊簡樸的法文銘牌被釘在牆上:伏爾泰,1778年5月30日在此逝世。

從軍火庫圖書館到伏爾泰咖啡館,相鄰近的兩個地方不禁令人遐想:伏爾泰當時有否讀過這本《論語導讀》或許很難回答,但時隔數百年,行走在巴黎街頭重新遇見論語,不同文明相遇時的瞬間,依然迷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