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纔是中國電影圈的真“芭比”

作者 | 愷哥編輯|晏非題圖|《熱辣滾燙》

圍繞“賈玲瘦了”這件事,大家已經在互聯網上吵了大概有一個月。早在電影上映前,就有無數看似“邏輯滿分”的差評涌現:

賈玲若不出現,就是把減肥當成一種營銷手段,賈玲若出現了,更是把減肥當成一種營銷手段;賈玲胖了,說她胖得不健康,賈玲瘦了,又說她瘦得不健康;賈玲搞笑了,就質疑她只會討巧,賈玲不搞笑了,又懷念起她的幽默。

演員爲了一個角色增重或減脂的行爲,在影視行業中並不是什麼稀奇事,不少人還因爲成功塑造角色而獲得影帝、影后的加冕。在無數“Ken”因瘦身成功而收穫掌聲的當下,一位“Barbie”卻因此被人抵制,這着實是一種互聯網奇觀。

(圖/《熱辣滾燙》)

迴歸電影本身,賈玲絕對值得一朵小紅花。當你看到《熱辣滾燙》的結尾,目睹這個女孩在健身房中揮灑了無數汗水、經歷一整個春夏秋冬的歷練完成蛻變,在通往賽場的長廊上與過去的自己對視時,“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這輩子只活一次)的意義,不言自明。

與其揣度賈玲“爲什麼要減肥”“是不是真減了”,不如來看看她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是什麼。她想講述的和最終呈現的,也絕不只是一個關於減肥的故事。

(注:文中有輕微劇透)

(圖/《熱辣滾燙》海報)

賈玲和杜樂瑩的“YOLO”,合二爲一

在近十幾年的時間裡,“賈玲”這個名字和她的形象,早已成爲一個非常、非常、非常根深蒂固的符號:一張富有喜感、親和力且足夠安全的臉。你知道她一登場就可以精準地扮演喜劇人的角色,也破例“允許”她和言承旭等一衆男星組CP。

而賈玲的形象甚至沒有任何代餐,這讓她在各大綜藝、晚會、喜劇片裡遊刃有餘。沒人知道,如果拋棄這個符號可能會損失什麼,但這次賈玲決定要“瘦成一道閃電”了。這其中也有原作《百元之戀》的影響和激勵等因素:

在2014年上映的日本電影《百元之戀》中,被視爲“中年loser”的女子試圖通過拳擊來直面生活的重擊、渴望獲得哪怕一次的勝利,儘管最後她並沒有贏。

接受採訪時賈玲說道:“(當時)這個故事的結尾觸動了我。人生的常態就是輸,但整個過程只要你問心無愧,只要你拼盡全力,我覺得就已經贏了。”

(圖/《熱辣滾燙》)

《熱辣滾燙》中的杜樂瑩,一個開局loser、通過拳擊順勢減重、最後還找到人生意義的人,看起來簡直是爲賈玲量身定製的角色——也正因此,她想讓“喜劇人賈玲”離戲中的自己遠一點。

“創造這個角色,是爲了讓大家看到一個人開始‘愛自己’的樣子”。因爲自己的形象過於討喜、沒有“loser”的沉重感,賈玲其實是先增重了三四十斤,達到觀衆看了都有點陌生的200斤狀態,纔開始講杜樂瑩的故事。

片中並未刻意堆砌一些取笑身材的包袱,故事也沒有聚焦在減肥上。杜樂瑩之所以健身減脂,是因爲如果想參加拳擊比賽,就必須達到規定的體重。最後她出場時的樣子也並非乾瘦,而是一身具有鍛鍊痕跡的腱子肉。

拍攝比賽中第二場的長鏡頭時,賈玲爲了讓畫面能有足夠的真實感,主動選擇在現場與拳擊冠軍進行拳拳到肉的真打。只有在她輕描淡寫的講述中,你才能聽到那個熟悉的幽默口吻:

“我當時心想,如果我能扛得住打的話,就能擁有第二場長鏡頭;如果第二場鏡頭是真打的話,那我第一場就得是真打,這樣觀衆才能覺得是真打;那我的第三場就(也)不能是假打,哈哈哈。”

(圖/《熱辣滾燙》)

放在春節檔上映,觀衆唯一擔憂的就是會不會有“閤家歡大結局”。所幸這次“打臉”了——

最先爲杜樂瑩“灌雞湯”“打雞血”的男主,很快在現實壓力下放棄了自己的目標,開始看不慣“有夢想的人”。在最後的拳擊比賽結束後,他似乎回心轉意,找到杜樂瑩,提議去吃牛蛙。

但這一次,後者不再爲了照顧別人的心情,而給出符合對方預期的回答:“我其實一直不喜歡吃牛蛙。”

那什麼時候再約?“看心情。”杜樂瑩邁下臺階,獨自在黑暗中走了幾步停下來,開始揮起自己熟悉的拳法,又飛揚着往前方跑去了。

在電影院看到這樣的結局,相信大家會長舒一口氣。但實際上,從她走上賽場的那一刻,觀衆的眼淚就止不住了——

這是一個關於蛻變的故事,而賈玲的蛻變本身就與之構成了互文。她不僅拋棄了過往被視爲標誌性符號的臉、打破了屬於自己的喜劇人形象,也在身體力行地告訴着我們“YOLO”的意義,讓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圖/《熱辣滾燙》)

當一個成功的商業片女導演,還不夠嗎?

平心而論,賈玲不是科班出身的導演,《熱辣滾燙》的確還有許多進步空間。比如,如果前半段的戲劇衝突能夠減弱,電影整體的觀感想必會更好。目前的呈現,或許也是在春節檔期下取得的折中與平衡。

在電影之外,我們不難發現,圍繞賈玲作品的討論,總是少不了針對賈玲本人的審視——不論《你好,李煥英》還是《熱辣滾燙》,從“營銷手段”“消費自己”到“是否討巧”“全靠改編”,電影的官方主頁下,類似的質疑都一直存在,也因此掀起過一輪又一輪的辯論。

可是別忘記,賈玲拍的本來就是商業片。在春節檔、國慶檔等熱門檔期的電影中,並不乏“明星主演”“取材現實”“勁點爆點”等宣傳字眼,而主創路演、路透剪輯、幕後花絮等形式,都是營銷策略的一種,並不丟人,最後被觀衆認可,就是真理。

電影院響起的掌聲裡,當然有相當一部分是送給賈玲本人的,那不是很正常嗎?賈玲說不希望大家把焦點放在自己的體重上,但即便如此,這也不是一件壞事兒。最起碼,這是人們樂意參與討論的熱點,她做到了大家做不到的事。只要觀衆看得動容,那不就已經足夠了嗎?

(圖/《熱辣滾燙》)

賈玲不是一個全能的優等生,她更像是一個特長生,善於從自己的真實經歷中取材,用真誠的那一部分打動觀衆:

她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你好,李煥英》,最初是一部試圖彌補自己與母親遺憾的作品,卻意外創造了54億元的票房成績。她坦言,在拍電影時盡了最大的努力,所以不會有任何遺憾:“雖然當時很稚嫩,但是那時候的視野和眼界就這麼多,我用的是百分百(的努力)。”

一部由新人導演拍出的親情故事,曾創下女導演獲得的最高票房紀錄,還成功讓大衆開始關注女兒與母親之間的關係,這本身就是一種奇蹟。

如今,這一紀錄已被格蕾塔的《芭比》刷新,這意味着越來越多女導演拍出的故事,正在受到觀衆的支持和認可。

而這只是個開始。前段時間,索尼影業買下了《你好,李煥英》的英文翻拍權,在大年初一又宣佈購買《熱辣滾燙》的全球發行權,這是它時隔9年再次全球發行的中國電影——當人們還在爲賈玲的“體重與營銷”喋喋不休時,她始終默默傳播着自己想表達的東西,甚至開始致力於引發更廣泛族羣的共鳴。

(圖/《你好,李煥英》)

而在風浪之下,這位看起來疲憊的“勇士”,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多的野心。有網友發現,她在《熱辣滾燙》中最後出場時穿着的白色背心上,還寫着Li Huanying’s daughter(李煥英的女兒)的字樣。

在《熱辣滾燙》殺青的晚上,賈玲“一個人坐在牀邊,讓月光照在自己的背上,光着膀子吃了5包巧克力威化,一共30塊”。她的願望一如既往地樸素:

“電影裡面有一個過去的我,也有一個新的我,希望她們倆你們都能喜歡。如果路演的時候見到我,有機會能不能上臺抱抱我?雖然我現在抱起來可能會有點‘硬’,但我真的好想你們!”

親愛的賈玲,你值得一個大大的擁抱。

(圖/新華社採訪截圖)

校對:賴曉妮,運營:小野,排版:李淑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