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與地方經濟融合 保險資金成“香餑餑”

本報記者 陳晶晶 北京報道

保險資金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力度在持續提升。

當前,“險資入桂”“險資入豫”“險資入黔”“險資入粵”“險資入湘”等均在加速推進。《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保險資金與地方政府屬於“雙向奔赴”,多地政府在吸引保險資金投資方面有新動作,例如通過項目推介會、投資洽談會、座談交流會、組織考察等多種形式,搭建溝通交流平臺。

專家分析稱,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由於其投入門檻高,一般屬於地方政府掌控的優質項目,投資後大多能產生良好的現金流回報,適合險資追求穩健收益的特性。同時,由於這些領域是國家大力支持的方向,可以拉動地方經濟、促進就業,各地政府大多給予特別支持政策。由此,保險資金投資風險有所下降,也能與地方產業升級實現協同。

規模增長快 項目多元化

金融監管總局廣東監管局披露,2023年保險資金通過不動產債權計劃、不動產直接投資、不動產基金等方式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投向廣東棚戶區改造、產業園區建設、商業辦公樓宇等項目累計餘額超3000億元。支持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累計投資餘額超3000億元。支持重大基建項目和重點平臺建設,發起設立基礎設施類股權投資計劃、債權投資計劃135個,支持公路、港口、能源、水利等重點領域建設,對南沙、橫琴自貿片區累計投資餘額超500億元。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投資先進製造業餘額逾4000億元,投向超300個科創項目,包括核電廠、半導體、新材料、生物醫藥等行業新型企業。服務綠色低碳轉型,累計投資近1000億元。

中國平安集團(601318.SH)方面回覆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截至目前,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投資廣東餘額近 378.57 億,以公路、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爲主,積極助力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來看,平安產險保險資金投資廣東餘額近 40 億元其中基礎設施項目均投向城市基礎設施、機場交通等重點領域;截至 2023 年末,平安人壽通過債權計劃、信託計劃等產品形式直接爲廣東省高速公路、核能、會展中心、人才安居房等項目投資近 320 億;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健康險保險資金投資廣東餘額18.56 億元(含股權),投資基礎設施項目餘額 3.36 億元,有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

記者根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協會官網統計,2024年,險資在參與基礎建設和重大項目、助力地方區域建設中動作頻繁。自2月以來,有超過50個保險債權計劃投資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已登記完成。

2024年3月6日,太保壽險投資太平洋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發行的太平洋-廣州地鐵芳白城際股權投資計劃(綠色),投資金額20億元。該股權投資計劃募集資金投向廣州綠色一號基礎設施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履行期限爲16+2年,其中投資期11年,退出期5年,延長期2年。

另一大型壽險公司近期在廣東也有新動作。公告顯示,平安人壽收購鶴山市合能商貿有限公司、維龍(江門蓬江)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等公司100%股權,以達到100%持有位於江門鶴山、江門蓬江的兩個穩定運營的物流園區資產的目的。上述項目均已完成工商變更。

3月19日,招商信諾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設立“招商信諾資管-溫州市域鐵路S1線基礎設施綠色債權投資計劃”,安聯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聯資管”)設立“安聯資管-無錫奧體中心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設立“平安-廈門國貿天馬光電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3月20日,安聯資管設立“安聯資管-蕭山西電電子科技產業園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

尋求價值投資長期回報

一直以來,險資具有期限長、規模大、來源穩定與投資形式靈活的優勢,可以實現金融資本與實體產業的共贏。

一家保險資管公司另類投資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保險資金作爲優質長期資產的創設者和持有者,通過加大優質長期另類資產配置力度,在助力“三大工程”建設方面能夠發揮獨特作用。同時,地方政府正在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將催生新的投資主題和熱點行業。圍繞未來新興產業佈局,保險資金可以參與募集產業基金、引導基金、母基金等多元化基金形式,與地方政府建立深層次合作關係,攜手地方政府深度挖掘區內優質項目、鎖定區內優質產業客戶、深度鏈接區內的各類渠道資源,在區域發展中獲取長期價值投資機遇、在區域佈局中踐行支持國家戰略的光榮使命。

3月28日,在中國人壽(601628.SH)業績發佈會上,中國人壽集團董事長白濤表示:“現在市場上缺少的是耐心資本和長期資本,而壽險資金具有耐心資本和長期資本的特質和特徵,組合靈活,是壽險資金非常重要的特點。因此要優化投資組合,創新投資方式,爲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建設,爲科技自立自強,同時爲國家的綠色發展提供全週期的金融服務,爲經濟發展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

新華保險(601336.SH)方面向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其服務國家戰略投資餘額超2435億元,同比增速19.68%。投資舉措進一步豐富,投資領域更加全面,投資額度進一步加大。除繼續保持區域協調發展領域投資額度最大外,還加大在科創、綠色、中小微等領域投資佈局。

對於如何挖掘地方更多優質項目,上述另類投資負責人進一步對記者表示:“一是圍繞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社會福祉項目,形成特色資管產品,創新社會資金參與社會責任投資的方式。充分識別各類客戶的社會責任投資需求,持續挖掘市場中符合要求的優質項目。二是加大長週期考覈指標,形成既要目標收益、又要相對收益的價值投資風格,發掘可持續投資標的。三是加大對國家綠色經濟轉型和產業鏈升級項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低碳產業項目的投資力度,加強與‘綠色保險’業務的協同聯動。深化對綠色低碳投資風險的認識,主動防範和管控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

政策加碼“雙向奔赴”

實際上,各地政府和監管機構均在積極引導,讓更多險資融入當地經濟轉型升級,充分發揮保險資金的長線效應。

1月,金融監管總局廣東監管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陳曉勇披露,廣東監管局高度重視“險資入粵”工作,通過搭平臺、建機制、優環境,積極引導保險資金圍繞廣東重大戰略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源頭活水”。其中包括配合廣東省政府與7家全國性保險集團簽訂戰略協議,聯合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廣東省金融局等召開多場保險資金項目推介會,促進投融資項目對接。以廣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爲契機,與廣州市政府、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簽訂合作備忘錄,搭建線上“險資入穗”投融資信息平臺。

1月30日,金融監管總局江西監管局披露,江西大力推進“險資入贛”工程,在符合保險資金運用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前提下,通過債券、股權、基金、資產支持計劃等多種形式,爲江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穩定資金來源。截至2023年年末,江西省累計引進保險資金2395億元,其中股權債權投資428億元,債券投資1805億元,支持項目525個,有力支持“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和省內重大項目、重點產業的資金需求。

3月21日,洛陽市金融工作局發佈公告,就《關於金融支持製造業優勢產業鏈的若干措施(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其中包括擴大保險資金運用,動態調整“險資入洛”企業及項目清單庫,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充分發揮保險長期資金優勢,吸引資金管理機構通過債券、股權、基金、資產支持計劃等多種形式,爲製造業企業提供穩定資金來源。

此外,河南省印發了《河南省推進“險資入豫”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提出拓寬險資投資領域。定期邀請保險機構實地考察上市後備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引導保險機構通過私募基金、股權投資等各種方式支持河南省高成長性企業發展。加強政策引導扶持。採用股權投資、債權投資等各種形式引進利用保險資金支持河南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民生工程的,省財政按照實際融資金額給予企業不超過1%最高100萬元的獎勵,鼓勵各地出臺引進保險資金的專項獎補政策。

業內人士分析稱,截至2023年年末,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爲28.16萬億元,同比增長11.05%。保險業是公募基金市場的第一大機構投資者、股市的第二大機構投資者、債市的第三大機構投資者。保險資金作爲我國金融市場重要的長期資金提供者,在參與重大工程建設、盤活存量資產、服務國家戰略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與此同時,保險資金投資範圍非常廣,包括現金、股票、債券、另類資產、衍生品等,資產配置相當靈活,且其期限較長,這些特性都促使保險資金能更加靈活地服務地方實體經濟發展。正因爲險資有以上天然優勢,加上國家大力支持,吸引險資投資是順勢而爲。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