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縣 廢農膜回收 再造新價值

嘉義縣環保局19日舉辦農業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計劃成果發表會,嘉義縣長翁章樑在絲瓜棚實地示範抖落廢農膜塵土、捆好等,藉此宣導廢農膜正確收取方式。(呂妍庭攝)

嘉義縣因作物栽種需求,年產約552.8公噸廢農膜,以往因去化不易,多半送焚化爐銷燬,雖農糧署早建立回收機制,成效卻十分有限,縣府爲解決農業廢棄物問題,訂定「農業剩餘資材資源循環清除處理原則」,除設立農業剩餘資材暫置場,更媒合再利用業者協助回收廢農膜,成全臺第一個成功將廢農膜再造剩餘資材價值的縣市。

嘉縣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長顏瑞瑩說,臺灣每年因農業生產衍生農膜超過1萬公噸,縣內年產出約552.8公噸廢農膜,雖佔全臺不到5%,但數量已十分可觀,以往請清潔隊運至焚化爐要付一筆費用,不少民衆爲圖方便、省錢,會直接棄置掩埋或私下焚燒,造成環境污染。

顏瑞瑩說,嘉縣已有廢蚵殼再利用成功經驗,這次決定把相關廠家找出來,把回收再利用的鏈結建立得更完善,透過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年度經費補助清運費,希望把回收廢農膜的量做大,以增加廠商意願,讓已建立的制度能長久持續。

爲全面釋出廢農膜回收再利用消息,環保局找上中埔絲瓜產銷班合作,19日擴大舉辦農業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成果發表會,邀多位農會總幹事、再利用廠商出席,嘉義縣長翁章樑、中埔鄉長李碧雲、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等人更實地在絲瓜棚示範抖落廢農膜塵土、捆綁等,藉此宣導正確收取方式。

中埔絲瓜產銷第8班班長林德升指出,農膜資源循環剛開始推廣,相信可大幅改善回收問題,過去都由幾位農民共同收集,花錢請清潔隊處理,現推動資源循環,不用多花錢、也順便解決堆積的農膜,相當不錯。

翁章樑說,農膜屬消耗品,去處是一大問題,透過經濟循環,縣府媒合廠商回收再製成新產品,新興的商業價值讓農膜不再是垃圾,而是變現的黃金,若經營得當,未來廠商可補貼農民更大量回收,環保、經濟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