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喊漲 陳時中鎖定高就診族羣

健保安全準備金剩下1000多億元,明年如果沒有調整保費,到了明年底只剩1.5個月,到2022年就會用完,遠低於「安全準備金必須要有1到3個月」原則。(本報資料照片

健保財務告急!健保署統計,健保安全準備金剩下1000多億元,明年如果沒有調整保費,到了明年底只剩1.5個月,到2022年就會用完,遠低於「安全準備金必須要有1到3個月」原則,衛福部長陳時中直言,健保費應該要調整了,並希望不要喪失社會保險、量能付費精神

陳時中日前接受媒體專訪表示,需面對調整健保費用問題,且對提高就醫部分負擔持保留態度,因調高部分負擔不利貧苦人家,違背健保基本精神。

他並提到,若真要提高部分負擔,初步構想應是計算民衆1年平均就醫次數並訂出上限,如平均10次,第11次起拉高部分負擔,且要有配套,排除重大傷病、中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羣

陳時中昨天在疫情指揮中心坦言,健保費應該要調整了,但這是牽一髮動全身,每個環節互相連動的嚴肅議題;以往相關論壇、健保署、健保會都有討論,希望從大的結構面討論,不要喪失社會保險、量能付費的精神,從怎樣讓健保制度更完整、健全的角度思考。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之前討論由慢性病患者負擔健保費,領連續處方籤的病患多負擔一些保費;但提到健保會討論時,發現許多領慢性處方箋藥品患者都要長期吃藥,且多是高齡弱勢,若增加部分負擔恐加大經濟壓力,因此當時緩議未通過。

蔡淑鈴說,陳時中提出調漲部分負擔的構想是希望從檢驗檢查及高就醫診次患者着手;這部分其實10年前也有提出,如高就醫診次和檢驗的多項部分負擔,但項目十分複雜,當時健保會也認爲需簡化,因此相關費用又合併到目前的定額部分負擔。

蔡淑鈴表示,部分負擔有很多內容可以討論,如果有搭配部分負擔保費,保費的調整幅度或許就不會那麼高,但兩者概念不同。調整保費是每人每月多出一點,調整部分負擔是每次看病時纔會付,影響對象不太一樣,這也是要衡量,需要更多社會溝通和對話,畢竟牽涉到每個人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