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民解放區」有不同聲音 林飛帆:檢討決策機制

▲反菁英領導學運出走,「賤民解放區豎旗

政治中心臺北報導

學生佔領立院第17天,場內的學生意見開始出現分岐,有人覺得媒體造神神化了學運代表林飛帆無法參與決策的學生感覺抗爭力道逐漸薄弱,決定另成立「賤民解放區」。林飛帆3日表示,他們內部會檢討決策機制與組織分工

反服貿學運持續佔據立法院,但內部的決策機制引發議論部分學生和社運人士認爲媒體造神,神化了林飛帆,他們對反服貿也很多討論,但聲音卻進不到決策圈,因此在場外濟南路公廁旁成立「賤民解放區」,主張透過對話,讓所有羣衆都是這場運動決策者

▼學運賤民區不滿「神化」!林飛帆(右)也認同。

組成學生在臉書上表示「在行動現場,雖然我們積極現/獻身,我們卻沒有參與共同決議權利╱力,使得這場運動看似集體共享,實際上所有事情卻還是一如往常地透過少數決策者來領導、發落」。

林飛帆今天面對這個問題表示,他認同不該被神化,參與社會運動的人都很有主見獨力思考能力也很強,他們對組織內部問題、運動策略提出的深刻反省,對學運的下一階段相當重要,內部會檢討決策機制與組織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