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睽違40年來臺
簡秀枝》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睽違40年來臺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睽違40年的歐洲天團-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 Orchestra )亞洲巡迴演出,將於下(3)月即來臺作3場演出,成爲樂謎們「尋找波希米亞之聲」(In Search of the Bohemian Sound)的熱切期待。
這次巡迴演出,將由捷克籍指揮雅各.胡薩 (Jakub Hrůša,1981-)率領樂團,臺裔傑出小提琴陳銳 (Ray Chen,1989-)擔任小提琴獨奏樂手。除了在臺北、高雄的3場演出之外,還色括日本、香港與韓國。
該團曾於1983年首度來臺,評價不俗,當時系由TSO(臺北市交響樂團)出面邀請,演出地點在國父紀念館,當時TSO 團長是陳墩初,首席指揮爲陳秋盛。
1990年兩廳院落成啓用之後,二度來臺,兩廳院副主任餘鬆培穿針引線,在國家音樂廳的專業音樂空間裡,留給大家更深刻印象。
只是沒有想到,這一別離,竟是相隔33年,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等待疫情緩和,今年得以成行,第三次在臺灣演出讓大家喜出望外,不過,音樂愛好者對該團已經印象模糊了,年輕一輩更是陌生。
如何壓縮33年的距離,成爲「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全力克服的任務,還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包括力晶、金車、富邦等3企業集團允諾贊助,共同呼朋引伴,希望把臺灣人對遠客的熱情,以及對高品質音樂的珍惜,一起展現出來。
根據「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的安排,3月21、22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連續兩天演出,25日南下高雄衞武營,方便各地音樂饕客作選擇,同時也可以重複聆賞,因爲曲目略有不同。
說到曲目的安排,「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煞費苦心,3場有2首協奏曲+3首交響曲。分別是:
3月21日,臺北國家音樂廳,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1824-1896)《C小調交響前奏曲》、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4》與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F大調第三號交響曲,作品90》。
3月22日,臺北國家音樂廳,布魯赫(Max Bruch,1838-1920)《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26》、李蓋悌(György Ligeti,1923-2006)《給一百臺節拍器的交響詩》與布拉姆斯《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作品98》。
3月25日,高雄衛武營音樂廳,布魯克納《C小調交響前奏曲》、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4》以及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1841-1904)《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作品95》。
班貝格交響樂團是位於德國班貝格的著名管弦樂團。1946年由布拉格德國愛樂前團員,遇到同樣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捷克卡羅維發利與西里西亞音樂家,共同創立「班貝格音樂家管弦樂團」,之後更名爲「班貝格交響樂團」。
由相當具代表性的首席指揮家約瑟夫·凱伯特(Joseph Keilberth, 1950-1968),賀司特·史坦(Horst Stein,1985-1996)與無數計的客座指揮家,爲該交響樂團擔任指揮,爲樂團打造醇厚圓潤樂音,並從此奠定樂團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該團是二戰後首個巡演歐美、亞洲和非洲的德國交響樂團,如今,樂團更以溫暖流暢、如歌聲般的演奏風格,在世界各地聲名遠揚,不僅擅長演繹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的經典名曲更經常嘗試極具挑戰性的當代優秀作品。
該團先前以多明立克教堂(Domilikaner Kirche)爲演奏場所, 1993年於班貝格雷格尼茲(Regnitz)河畔的演奏廳建築完工啓用後,正式遷入,舊址則作爲班貝格大學大講堂。
2003年班貝格交響樂團,曾易名爲巴伐利亞國家愛樂管弦樂團(Bayerische Staatsphilharmonie),使「班貝格交響樂團」得到固定的經濟支持。現行名稱爲新舊名並列:Bamberger Symphoniker - Bayerische Staatsphilharmonie。
樂團可追溯至18、19世紀,布拉格管弦樂團傳統,因此,班貝格交響曲的根源,自當追溯到馬勒和莫扎特的音樂。
自2016年9月捷克指揮家雅各·胡薩接任第5任首席指揮,在班貝格交響樂團成立77年後,架起一座連結樂團歷史和今日面貌的橋樑。
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2014年曾發行紀錄片,紀錄片標題「波希米亞之聲」,什麼是「波希米亞之聲」引發好奇。
有人形容,班貝格交響樂團是座非凡城市中的非凡管弦樂團,樂團的誕生背景,成爲映照着德國曆史的一面鏡子,因爲班貝格市,若沒有交響樂,就會像沒有空氣一樣,整座城市失去靈魂與活力,成爲德國精神文明的象徵。
據說,在德國班貝格市,幾近1/10的市民都樂團死忠聽衆,平均訂購5場樂季套票,除了樂季套票,樂團舉行的特別音樂會,也都能快速全售,平均下來,班貝格的市民們,每年都會出席至少一場樂團的音樂會,值得臺灣人學習借鏡。
該樂團不僅是整個城市和附近地區的音樂中心,也是巡演最爲頻繁的德國樂團之一。
該樂團草創迄今,已經77年,因其特有的醇厚、圓潤,以及富有穿透力的聲音,在全球掀起熱潮,在超過63個國家的500多座城市上演了超過7000場音樂會。
另一種身分:巴伐利亞國家愛樂樂團,也以文化大使的身分,把巴伐利亞和德國文化,帶向世界舞臺。該樂團在美國、南美洲和亞洲有着悠久的巡演傳統,例如1982 年首次訪問香港,翌年到臺北演出。其中1990 年訪問臺灣時,在國家音樂廳演出,留給臺灣音樂謎深刻印象。據統計,該樂團已經巡演中國6次,在日本的15 次巡迴演出中,共演出125 場音樂會。
有關這次即將率領「班貝格交響樂團」來臺演出的捷克籍指揮雅各.胡薩,被《留聲機雜誌》評論爲 「接近偉大的邊緣」,是班貝格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之外,身兼捷克愛樂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以及聖塞西莉亞國家學院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更曾是英國愛樂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
胡薩在布拉格表演藝術大學完成指揮訓練的課程,師從伊裡.貝洛拉維克。他目前是「國際馬汀努團體」和「德弗乍克協會」的主席。他爲「查爾斯·麥克拉斯爵士獎」的首屆獲獎者,並於 2020 年獲捷克共和國古典音樂學院頒發的「德弗乍克獎」,並與班貝格交響樂團共同獲贈「巴伐利亞州音樂獎」。
小提琴獨奏家陳銳,已經是樂友耳熟能詳的絃樂手,作爲一位新銳小提琴家,陳銳重新定義了古典音樂家在21紀所扮演的角色。
陳銳目前使用的小提琴,商借自日本音樂基金會所,那是製作於1714年的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us)名琴「海豚」(Dolphin),該琴曾爲匈牙利小提琴大師約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所擁有。
由於陳銳年輕又外向,他活躍於社羣媒體,啓發並強化古典音樂與聽衆的連結,拜了規模龐大的線上追隨者之賜,使得古典音樂,透過陳銳的演出,得以接觸到數以百萬計的羣衆,俊俏的外表與出色的音樂才華,也因此受到全球聽衆的肯定。近些年,陳銳頻繁受邀與世界一流的樂團以及音樂廳合作,即可窺知33歲的陳銳,成爲國際新星的事實。
臺灣出生、澳洲成長的陳銳獲得國際青年音樂藝術家組織的贊助 ,15歲進入寇蒂斯音樂學院就讀,師承亞倫·羅桑。陳銳於2008 年,鋒芒初露,獲曼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大賽首獎,2009年獲伊莉莎白王后國際音樂比賽金獎,之後在歐洲、美國、亞洲以及他成長的澳洲受到極大關注。
陳銳把握現代科技創造的先機,成功利用社羣媒體增進音樂家與聽衆的連結,藉由這種當代且易於親近的方式,將他與音樂和音樂家的互動及時傳遞給觀衆。他爲第一位由義大利最大規模出版商一瑞克斯傳媒集團(晚郵報、米蘭體育報、Max男士雜誌)邀約撰寫生活部落格的音樂家,曾獲VOGUE雜特別報導,也參與德國制琴大廠GEWA 合作設計小提琴琴盒。
陳銳在音樂教育的投入極其卓越,他以一系列充滿喜感的自制影片介紹音樂,啓發了年輕世代的音樂學子;透過網路世界的推波助瀾,他的音樂會多是票房完售,且能吸引嶄新的觀衆羣走進音樂廳。
近百名音樂家,在77年曆史與傳統下磨合,打造出醇酒般濃郁音色,是班貝格交響樂團留給世人的印象,這趟亞洲巡演在臺灣,臺北與高雄的3場演出,不但是精湛難忘的音樂盛宴,更是睽違3、40年,中德音樂情誼的再造,怎可錯過!?
尤其,我們常爲臺灣是蕞爾島國自卑,如果借鏡班貝格的成功經驗,該團來自德國小城鎮,但是找到自己獨特的聲音與定位,就能夠在世界的管弦樂團版圖,受到尊崇,佔有重要一席之地。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有爲者亦若是,班貝格可以,臺灣的許多在地樂團,NSO、TSO 、NTSO 、KSO,當然也可以!
作者爲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海報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