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進一步縮短航班截載時間

3月3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介紹,目前大中型機場的航班截載時間(即停止辦理乘機手續的時間)一般在40—60分鐘,很多旅客會額外預留時間,提前1—2個小時趕到機場,而機場一般又離市區較遠,旅客往往需要提前3—4個小時出家門趕往機場,民航時間效率上的優勢得不到體現。王煜建議,通過規劃建設體量適中候機樓、優化流程佈局、提高廊橋效率等方法,進一步縮短航班截載時間,提升旅客體驗和行業運行效率。

規劃:避免候機樓體量過大

據瞭解,大型候機樓“大體量、高跨度、高難度”,登機口多、步行距離長,而且建設成本和營運費用高、耗能多。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不乏有旅客反映“航站樓太大,走到登機口要20分鐘以上,腳力不足一定要預留足夠時間”。

對此,王煜基於前期規劃建設階段提出,要避免候機樓體量過大,大型機場應當按需逐個建造體量適中的候機樓,一場多樓替代大型單體候機樓,減少旅客步行時間。

民航此前也發佈過相關文件。1月2日,爲進一步規範航站樓規劃設計,提升機場運行效率和服務品質,中國民用航空局發佈《運輸機場航站樓規劃設計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要求》),並公開徵求意見。

《要求》提到,航站樓構型規劃應充分考慮設計容量、使用性質、旅客服務、飛機地面運行和綜合交通銜接等因素合理規劃。航站樓功能區和流程設計應根據使用性質確定,做到分區明確、空間合理、流程便捷、減少旅客步行距離和樓層轉換。應考慮航空公司、駐場單位和現場運行部門的使用需求和辦公環境。

王煜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建設體量適中的候機樓既有助於縮短航班截載時間,還能起到降本節能的效果。

流程:縮減值機到登機用時

在社交媒體平臺,除了旅客們反映的一些航站樓太大、耗時較長等問題,也有不少旅客反映機場安檢效率低、流程時間長等問題。

對於優化流程佈局,王煜建議,要進一步縮減值機到登機的用時。一方面要根據旅客的動線,合理優化值機區、安檢區、候機區、各類通道、進出口等設施的佈局,讓旅客“少彎路、少繞路”。加大自助化設備使用,減少排隊時間,提升動線效率。

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更新技術設備,進一步提升安檢效率。王煜稱,目前歐盟和北美多國引進CT/ 3D安檢儀,可快速、精準地掃描手提行李,旅客無需將液體、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從中取出,顯著減少安檢用時。他建議,國內機場應考慮借鑑該類技術設備,提高整體安檢的效率。

《要求》中也提到,旅客流程設施應依據航站樓使用性質、旅客主要流程節點、設備設施處理速度等因素合理佈置,有效利用自助設備,保障旅客流程順暢高效。

而此前,民航局爲了方便旅客乘機出行,推出了“易安檢”服務,通過預約該項服務,旅客可使用“易安檢”專用通道,體驗到較以往更加快捷、高效的安檢流程和措施,理想狀態下通過安檢時間較以往縮短50%以上。截至2021年12月28日,已有40家民用機場正式開通該項服務。

靠橋率:按資源使用時間收費

除了旅客反映的距離遠、流程長等問題,王煜也提到了機場靠橋率的提升。

王煜認爲,遠機位、擺渡車是影響旅客登機用時和體驗的重要因素。他表示,要發揮價格槓桿作用,鼓勵快速過站,讓更多航班停靠近機位,提升靠橋率,方便旅客快速登機。

目前,民航局已大力提升千萬級機場航班近機位靠橋率,效果顯著。2024全國民航工作會議數據顯示,2023年千萬級機場航班平均靠橋率提升3.41%,累計增加靠橋航班15萬架次、惠及旅客2239萬人次。

對於進一步提升靠橋率,王煜建議,改變機場按人頭收費的傳統方式爲按資源使用時間收費,在現有資源情況下提升廊橋週轉率,從而提高靠橋率,節省旅客用時,提升乘機體驗。

事實上,近年來高鐵正在逐漸搶走民航旅客。日前,航班管家的報告指出,高鐵和民航的競爭已經從之前認知的800公里拓展到1200公里。相比於民航更爲複雜的登機流程,高鐵的進站、安檢、候車等環節相對便捷簡單。

因此,通過對候機樓建設的規劃、流程佈局的優化以及廊橋效率的提高,在進一步縮短航班截載時間的同時,也能增強民航的競爭力,助推民航業的高質量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關子辰 牛清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