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大着金」年代 黃金博物館獲捐榮譽獎章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日前獲捐「中國鑛冶工程學會技術獎章」,見證了民國時期的「大着金」時代。圖左起爲捐贈人丘慧文女士、黃金博物館長謝文祥。(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提供/張志康新北報導)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日前獲捐「中國鑛冶工程學會技術獎章」,見證了民國時期的「大着金」時代。(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提供/張志康新北報導)

衆所周知,新北市金瓜石從日治時期開始,便有數波興衰,普遍認爲這樣的興衰,與「大着金」的年代,有着密切的關係,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日前便獲捐一項藏品,見證了民國的「大着金」年代。

對於金瓜石一帶以外的人,往往不知道「大着金(臺語)」的意思。其實,每當金瓜石發現一條新的礦脈,就會掀起一陣「大着金(臺語)」時代。民國50年代,時任臺灣金屬礦業公司工程師的丘炳祺,在金瓜石四平巷內發現富金礦脈,也獲中國鑛冶工程學會肯定,頒贈「中國鑛冶工程學會技術獎章」。日前,丘炳祺女兒丘慧文將這枚獎章捐贈給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黃金博物館表示,金瓜石在日治時期經過大量金礦的開採後,曾有一段產能不佳的情形。丘炳祺先生民國47年隨國民政府來臺後,開始擔任臺灣金屬礦業公司工程師,竭盡所能開發新礦源。

民國50年代,丘炳祺在金瓜石四平巷內發現富金礦體(俗稱大金包),礦業公司上下員工因此士氣大振,每月也增產黃金數千兩,再造金瓜石的輝煌年代。丘炳祺故於民國51年獲得中國鑛冶工程學會肯定,頒贈「中國鑛冶工程學會技術獎章」一枚,表揚其因潛心研究,探得多處新礦體以及富金礦體的卓越成就。

黃金博物館館長謝文祥表示,金瓜石在民國時期曾經有過幾次「大着金」的年代,這也是耆老們津津樂道的回憶;有關於歷史上大着金的紀錄,是礦業史沿革中不可缺失的一塊拼圖。這次獲捐的「中國鑛冶工程學會技術獎章」,成爲礦山出產高額金礦的重要歷史見證。未來透過博物館展示教育的規畫,期望讓更多的人瞭解臺金公司這段值得紀念的歷史過往。

繼111年7月,沈奇通先生將12件礦業用水平儀、經緯儀、角度器等測量用具及礦石捐贈給黃金博物館;現又有丘慧文女士及其家屬捐贈「中國鑛冶工程學會技術獎章」,增添更多的典藏。黃金博物館感謝各界共同保存維護礦業文物的努力,使得歷史文物有機會重現於展覽館或出版品,更讓臺灣過往礦業風華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