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大里社區:每家變身包租公

大里原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它之所以進入人們的視野,一是因爲這裡的原居民都是拆遷暴發戶,家家都是土豪。二是因爲這片土地上有考古發現,據考證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被認爲是湖熟文化的一部分。

大里社區,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東北角,北與麒麟科創園接壤,西與秦淮區相鄰,相傳古代村口有一個大板慄樹,故名“大慄樹”,後來演變成了“大李樹”,民國時期更名爲“大里墅”,文革期間,這裡屬於上坊公社,更名爲大里大隊,這就是大里的由來。

很多當地人,特別是老年人,仍喜歡延續民國時期的叫法,稱大里爲“大里墅”。附近東麒路上的841公交站臺,仍然有“大里墅東”、“大里墅西”這兩個讓人懷舊的名字。

大里社區原居民戶籍人口並不多,目前社區土地被國際企業研發園、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市保障性住房等項目徵收,僅存有少量綠化用地或者山林地。

社區居民全部是拆遷戶,每家都有多套房屋,我聽說最多的一家有十多套。如果說大里社區人人都是土豪,家家都是百萬、千萬富翁,一點都不爲過,當地人的小日子還是很滋潤的。由於靠近衆彩物流、東山汽車小鎮、東山工業園,房屋出租不愁找不到租客,小區的入住率非常高。60平方米的房屋租金1800左右,甚至更高,因此,很多大里社區人都是包租公、包租婆,僅收租就夠他們享受一輩子的。

我們以怡景園舉例來說吧!該小區大概有21棟房屋,居住約13000多人,但是本地人只有兩千多,還不夠零頭,其他的都是外地租客。下圖是同一角度拍攝的怡景園白晝對比,從燈光可以看出入住率還是很高的。

鮮爲人知的是,大里這片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史前人類文化。考古發現,大里怡景園附近有一處“臺型”古遺址,這個臺形遺址,高出地面1.5--3米,面積約525平方米。

在遺址附近還出土了原始的石器、瓷器、陶器等,經專家確認,這些文物大部分以湖熟文化爲主,最早可至商代甚至更早。

更難得的是,遺址中有8座墓葬,還有5間房屋連接到一起的地基遺址、古代的鍊銅作坊。甚至還有5000年前的稻殼(經同位素測定的年限),罕見的湖熟文化時期的兒童墓葬等。

這些考古發現,對研究湖熟文化的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喪葬習俗等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鑑於這些考古遺蹟非常稀缺,聽說已對這些遺址進行了原址回填保護,並立碑紀念。

大里聚福城附近的風景也是不錯的,北側有一條小河,叫“翻身河”,河畔有散步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