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部積極推AI教育政策 教團提醒勿操之過急

教部積極推AI教育政策,國教盟擔心在缺乏倫理框架下的AI教育,可能讓學生暴露於偏見、歧視而不自知。圖/本報系資料照

教育部近日積極推動AI教育政策,包括成立「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 TAICA),整合臺大等25所大專校院組成「AI聯盟」,提供學生跨校修讀人工智慧課程,並將推動高中AI多元選修課程,在國中小積極推廣AI教育,辦理「AI菁英爭霸賽」等政策措施。對此,國教行動聯盟(國教盟)指出,依國際經驗AI倫理爭議從未消失,在缺乏倫理框架下的AI教育,可能讓學生暴露於偏見、歧視而不自知。

國教盟說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21年發佈的「AI倫理建議書」,明確指出AI的危險存在於「越來越多的性別及種族偏見,對隱私、尊嚴和機構組織帶來重大威脅,大規模監視造成的危險,以及執法中使用越來越多不可靠的AI技術。然而截至目前,未見制定一套通用的標準來解決這些問題」;而義大利政府於2023年3月也曾因ChatGPT造成個資外泄與隱私疑慮,禁止ChatGPT在義大利的使用。

國教盟憂心,競爭性AI競賽的推動,若無有效監管,可能導致不健康的競爭氛圍,學生爲了取勝或許會跨越道德底線,這反而會爲未來的犯罪行爲提供溫牀。他們呼籲,應重視這些競爭帶來的長期隱患,防止良性競爭演變成惡性競爭,如幾年前發生的「小玉Deepfake換臉事件」,藉由AI技術傳播色情、侵害人格尊嚴,就是例證。

針對「城鄉差距」的討論,國教盟認爲,問題並不僅是資源落差,真正的挑戰在於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樣在城市中的許多孩子也有缺乏學習動機的問題,因此,城鄉差距的定義應該從以資源爲主轉變爲以學生動機爲核心。國教盟提醒,教育是人的工作,我們應思考如何透過良好的師生互動,引導、激勵孩子的學習動機,而非僅僅提供數位資源。如果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無論提供多少AI學習工具,教育仍然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國教盟呼籲教育部在推動AI教育的同時,應將拒絕偏見歧視、防止犯罪、提高學習動機作爲優先考量,而非僅僅追求科技創新,建議教育部應優先制定明確的AI倫理框架與使用規範,以保障學生在使用AI時不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