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30週年學歷嚴重貶值 教團盼深化教育對話推動教育進步

今日屆滿「410教育改革」30週年,國教行動聯盟期盼深化教育對話與推動教育進步。(國教盟提供)

今日屆滿「410教育改革」30週年,國教行動聯盟(以下簡稱國教盟)表示,從1994年的教改浪潮至今,臺灣教育經歷了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的重大轉變,尤其廣設高中大學,導致高教快速擴張,亦形成「7分上大學」亂象,讓學歷嚴重貶值,升學壓力卻未減輕。

國教盟對於教改的影響層面,回顧當年提出的4大訴求包括「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及「制定教育基本法」,對我國教育衝擊,分別爲:

一、「落實小班小校」:實際上並未達到預期效果,一直到近年因少子女化嚴重才小幅降低班級人數。

二、「廣設高中大學」:當年爲降低升學壓力呼籲廣設高中大學,但爲求速效,十幾年之間將70所專科全部升格爲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重學歷輕專業的結果嚴重弱化技職教育,高教快速擴張亦形成「七分上大學」亂象,讓學歷嚴重貶值,升學壓力卻未減輕。

三、「推動教育現代化」:有別於傳統教育的威權與封閉,教育現代化訴求校園開放民主、教師培育多元,但主管機關卻未做好師資員額控管,造成流浪教師滿街跑、偏鄉卻聘不到老師的現象。

四、通過「教育基本法」:呼應教育現代化之訴求,確認學生爲教育權之主體、尊重教師專業自主、開放家長共同參與、確立教育中立原則,1999年通過「教育基本法」具有宣示性意義,然其落實仍需努力。

國教盟表示,2014年舉辦410教改20週年檢討會,特別提出學用落差問題,即臺灣社會培育出來的大學畢業生,佔同年齡7成,然而製造業適合大學畢業生所從事工作(技術員及工程師)的從業人數比例不超過3成,而服務業適合大學畢業生所從事工作(助理專業人員及專業人員)的從業人數比例不超過4成。

國教盟提到,2023年4月的內政部通報大學畢業生佔同年齡更增加到8成,然而整體產業結構並沒有變化太多,「廣設高中大學」教育政策不但影響了人力結構及經濟發展,所導致的學用落差及「用非所學」問題並可能造成社會的動盪與不安。

國教盟認爲,當年推動410教改民氣可用,卻未能掌握契機就問題關鍵提出具體政策,如「廣設高中大學」並無法降低升學壓力,且在少子女化趨勢下,現在多所高中大學已面臨退場,真是非常可惜

國教盟也說,回顧30年雖有其意義,從近十年開始檢討與改進更有其必要,有兩件事情近十年深深影響臺灣教育。首先是12年國教課程綱要從2014年總綱公佈也已10年, 108課綱實施也已5年,應該認真檢討各項入學制度是否與課綱實施成效。第二個是各項人權公約國內法化之後,究竟這些積極追求權利的過程,有無考量到臺灣本土文化脈絡呢?教學現場中教師權、學生權,甚至家長權利之間的競合與衡平是目前臺灣應該要優先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