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低薪高教陷人才危機 大學拋「公校法人化」構想

教育部今天舉行大學校長會議,國立科技大學校院協會提案,大學教師薪資待遇難和國際高教以及國內產業界競爭,建議應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解決高教人才危機。記者許維寧/攝影

教育部今天在臺中舉行大學校長會議。國立科技大學校院協會提案,大學教師薪資待遇難和國際高教以及國內產業界競爭,建議應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解決高教人才危機。雲科大校長楊能舒表示,體制內改善效益緩慢,若落實如法人化等體制外方式,則學校多不見得能接受,但相信高等教育有無限可能,「很多事應該想一想、改一改。」

中研院長廖俊智去年3月在立法院指出,臺灣正面臨博士班誘因、教授待遇、退休所得「三偏低」劣勢,不利國際競爭。大學教師薪資無法與產業薪資競爭,使得願意讀博士、從事大學教職的人數銳減,讀完博士願留在大學任教者也屈指可數,嚴重影響人才培育。

楊能舒表示,國內狀況是教授薪資水準不到國外大的學一半,也無法和產業競爭,薪資問題是政策問題,但即便是政策問題也不好解決,「體制內做就是很緩慢。」但若臺灣的公立大學走向法人化,教育部勢必要放鬆會計、人事、生源等控制,也代表再無公私立之別,「大家受得了嗎?」除非有勇氣,共同決議一起走向法人化。

楊能舒說,若想於體制內解決低薪問題,到本世紀結束恐怕問題都還存在,但相信高等教育有無限的可能,「很多事應該想一想、改一改。」

國立科大校院協會認爲,大學教師學術研究費、教師俸點、彈性薪資等,應由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具體作出建議,由教育部向府院反應,併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研議,才能解決高教人才危機。

高教司副處長吳迪文表示,大專校院教師薪資包括本薪、年功、學術研究加給,本薪和公務員連動,但近年已嘗試公教分離,教師學術研究加給可單獨研議,因此近年陸續給予10%、15%加薪,已和公務員脫鉤,未來會持續朝該方面努力。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112年府院已經責成教育部和國科會,提出教研人員待遇提升計劃,調升薪資待遇,並由教育部補助調薪差額,亦透過獎補助機制協助私立學校,「相信大家的期待會愈來愈高。」該議案就不作成決議,但教育部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