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粵經濟丨廣東技改高位進階:設備更新釋放複合紅利,“鏈式改造”提高轉型效率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廣州報道日前,廣東發佈上半年經濟運行簡況。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8.1%,比整體工業投資增速還要高出2.6個百分點。“廣東製造”正掀起設備更新、數智化轉型的熱潮。

工業技改一路高歌猛進,背後原因是什麼?怎樣走出有“廣東特色”的技改路徑?

受訪專家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技改增長同廣東產業結構息息相關。佔據支柱地位的傳統產業要實現嬗變,需藉助技改打造第二增長曲線;競爭日益激烈的新興產業也要依靠技改鍛造比較優勢。目前,廣東正積極推動“鏈式改造”,依靠衆多龍頭企業和第三方服務商牽起整支產業鏈的升級,提高轉型效率。

設備更新投資增長25.3%

技改熱潮之下,企業正紛紛推動設備更新。

例如,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投入設備更新9.4億元,使整線人均產出效率提升了超一倍;廣東萬事泰集團有限公司近兩年投入5000多萬元以提升產品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促進公司最大產能同比提升了一半……

廣東省工信廳技術改造與投資處副處長姚瑞婷透露,自4月份大規模工業設備更新工作鋪開以來,廣東實際交付的設備額已超過1200億元。1—6月,全省工業設備更新投資同比增長25.3%,創近十年來同期最快增速。

數字化轉型也是技改的另一重心。

截至目前,廣東已累計推動逾3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超75萬家中小企業“上雲用雲”。

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院長於廣平認爲,近幾年來,廣東工業數字化賦能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尤其是標準化批量化程度高的產業,改造難度相對較低、轉型步伐更快,相關產業領域往往呈現龍頭企業先行的特徵。這類企業技改開始較早,在工業轉型尚缺少可借鑑案例的背景下,爲行業內企業先蹚出了一條路。

以日化行業爲例,立白科技集團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數字化轉型思路。

“當時整個行業的數字化基礎都比較薄弱,沒什麼成功經驗可以借鑑。”立白科技董事長陳澤濱回憶,轉型初期,他時常出差“取經”或報班上課,轉型難度不亞於第二次創業;此外,數字化改革使信息更透明,觸碰了一些部門的原有利益,反對的聲音從四面八方襲來,“可能你‘踢’一腳,這些部門都未必會動一步”。

對此,立白一邊在人員架構、組織模式、人員能力、績效激勵等方面做出調整,使之與數字化轉型掛鉤;另一方面也積極擁抱雲計算、人工智能,沉澱技術能力。

如今,立白的倉儲車間已經同工廠整體系統打通,利用數據幫助實現高效調度管理;數字化驅動下,AGV自動化設備和無人駕駛牽引車有條不紊地擔負起成品碼垛下線、洗潔精包材入出庫、成品搬運入庫等工作,車間已實現“黑燈作業”。

改造成效不僅體現在自動化水平上,立白還通過數字化平臺串聯起了從生產、營銷到財務、人力的各環節,各部門之間能在線互聯、相互配合;憑藉實時的數據採集,有關部門也能及時洞察企業的經營狀況。

陳澤濱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透露,數字化產品矩陣已經覆蓋了公司90%的業務價值鏈。

企業技改緊迫感日益加深

翻開廣東經濟“半年報”,部分裝備製造領域迎來機遇期,尤其是工業機器人產量的增長了37.6%;與此同時,大規模設備更新還帶動了設備工器具投資增長24.1%,裝備製造業投資增長22.8%,技改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一輪新刺激。

除了帶動細分產業增長,工業技改更深遠的考量還在於推動產業鏈協同。

於廣平認爲,產業鏈條完整是中國製造的核心優勢,但這一優勢唯有實現快速協同、響應才能充分釋放,這要求通過數字化管理串聯各個環節,協調生產節拍,使龐大的供應鏈體系能夠高效運轉起來;更進一步,這種協同還能降低鏈上企業的庫存和生產成本,緩解資金週轉壓力,促進產業鏈健康成長。

落到微觀層面,企業自發的轉型需求也日益迫切。

今年以來,於廣平走訪了多家企業。後者普遍反映,行業競爭日益激烈,既往單純依靠擴大生產規模就能獲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企業必須依靠技改減少“跑冒滴漏”,降低生產成本、控住生產週期,才能保障利潤。

上個月,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主動聯繫了他,想要推進技改。於廣平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早前,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已經同這家企業初步接觸,建議企業引入AGV進行物料轉運,並同數字化系統相結合,但當時企業轉型意願並不強烈。

今年這家企業“舊事重提”,原因便在於感受到越來越大的轉型緊迫性。據這家企業老闆反饋,尤其在紡織服裝行業,用工緊缺已經成爲常態,工廠很難招聘到年輕人,工人平均年齡不斷提高,工廠不得不將60多歲的老工人返聘回來,企業需要將更多重複性的工作交給自動化裝備、數字化系統來做。

廣東省新創意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創新也有同感。隨着下游電子產品日益趨向高算力、大功率,對熱管的質量要求和需求量不斷提升,這家熱管企業必須加快生產節奏。對此,企業自研了一批自動化裝備,並將AI引入熱管設計環節。

以“鏈式改造”應對成本挑戰

儘管越來越多企業已經意識到技改的必要性,但成功轉型仍面臨諸多挑戰。尤其對中小企業而言,經濟下行壓力下,成本成爲阻礙企業轉型的重要因素。

對此,從去年的《廣東省新形勢下推動工業企業加快實施技術改造若干措施》,到今年的《廣東省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實施方案》,均強調通過財政或金融等方式爲技術改造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姚瑞婷也介紹,上半年,廣東開展了工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賦能提升工程超100項具體活動,爲政府、金融機構、設備更新供需企業搭建了對接平臺;廣東還創新了技改資金支持方式,在設備事後獎補的基礎上,實施“政府貼息、銀行讓利、保險增信、租賃補貼、風險共擔”的技改金融政策。

多家企業反饋已從相關政策中受惠。但於廣平指出,目前政策還存在“重設備輕系統”“重龍頭輕中小”的特徵。他認爲,政策補貼對企業連入數字化系統的關注度還不夠,中小企業享受到的轉型紅利還相對有限、獲得的扶持尚有待提升。

此外,爲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轉型成本,廣東還走出了一條“鏈式改造”的特色路徑。這也同廣東集羣程度較高的產業格局相符。

一方面,龍頭企業轉型成功後積極帶動供應商上雲,促成整支產業鏈高效轉型。

立白便是如此。其依託自身三十年的資源沉澱打造了日化智雲平臺,串聯起產業鏈上下游1700多家合作伙伴,累計達成GMV超60億元。從原料商、品牌商到加工廠、渠道商都彙集在平臺上,一座平臺就像一個生態圈,各方協同效率大大提升。陳澤濱表示,未來5—8年,這一平臺預計將鏈接上下游企業近1萬家。

另一方面,一批數字化第三方服務商也在爲服務各產業集羣,牽動整鏈上雲。例如,紡織服裝領域的廣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汽車領域的廣州明珞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廣東已引進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及服務商400餘家。

類似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這樣的科研院所也已參與進來。這些多元主體往往聚焦垂直行業,開發出了一系列適合中小企業的輕量型、低成本轉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