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經營之神起家厝!臺塑「發跡之地」首度全面開放

臺塑企業創辦人王永在故居是高雄市第一棟也是唯一一棟紀念建築!(王莫昀攝)

經營之神、臺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昆仲,約70年前在高雄發跡的起家厝揭開神秘面紗!高雄臺塑昆仲公園配合高雄市府文化局於在今、明兩日,舉辦「國際古蹟遺址日」活動,今起同步全區對外開放。公園內保留13棟歷史建築及紀念建築,見證了臺灣石化業從美援時代一路走來的歷史風華。

臺塑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昔日的辦公室。(王莫昀攝)

臺塑企業總裁王文淵表示,高雄廠是臺塑的「起家厝」,對高雄及臺塑都具有特別的意義,所以2014年停產後,就申請了文化資產保存,除了捐贈5筆土地,也捐出了8億4千萬元成立基金會,設立「臺塑王氏昆仲公園」。

他強調,今天,昆仲公園全面開放,希望能打造成,一個塑膠產業發展的教育園地,及文創空間。

臺塑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昔日的辦公室。(王莫昀攝)

王永慶、王永在昆仲於1954年獲得美援貸款78萬美元,成立福懋塑膠,之後更名爲臺灣塑膠。當時,高雄的獅甲地區於1930年代後期,因日本南進政策而形成戲獅甲工業地帶,在日本人的建設基礎下,戰後初期有臺鹼、臺肥、臺鋁及高雄硫酸錏等化工廠。爲了充分利用臺鹼公司的副產品氯氣,兩位創辦人決定在獅甲地區,也就是臺塑企業高雄廠,興建臺灣第一座以電石法制程生產每日4噸之聚氯乙烯(簡稱PVC)工廠,爲臺灣塑膠產業的奠基者。

1958年,南亞塑膠接續成立,並在高雄廠發展PVC膠布之二次加工,之後又成立新東塑膠,從事塑膠三次加工,逐漸使得塑膠工業在臺灣成長茁壯,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爲石化產業上下游垂直整合,且事業版圖涵蓋臺灣、美國、中國大陸、越南、菲律賓及印尼等地區之跨國性企業,爲臺塑企業邁向欣欣向榮,奠定了穩固的根基。

臺塑企業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臺灣經濟發展史的縮影,不僅締造了舉世無雙的塑膠三次加工體系,爲臺灣初期經濟拮据時創造大量的外匯收入,奠定經濟發展之堅實基礎;後來更促成石化工業蓬勃發展的契機,對臺灣經濟的發展貢獻良多。

臺塑企業總裁王文淵與高雄巿長陳其邁參觀高雄臺塑昆仲公園。(圖/王莫昀攝)

臺塑企業創辦人辦公室是建廠初期最早的建築物之一。 臺塑企業耕耘臺灣已逾一甲子,伴隨社會發展步伐的推進,高雄廠最初的工廠,配合高雄市都市計劃已經停產拆除。然而,爲了保留城市的歷史記憶,臺塑企業與高雄市政府攜手合作,成立「財團法人高雄市王永慶、王永在昆仲公園文化基金會」,並投入8億4千萬元,將原本的塑膠工廠轉型成現在的公園。

王永在故居是高雄市第一棟也是唯一一棟紀念建築!在這個公園中,原本的王創辦人辦公室、王永在創辦人故居、資材倉庫及眷屬宿舍等歷史建築,轉變爲展覽館和商鋪。同時,戶外空間中除了老樹林立、綠草如茵,還有「臺塑阿嬤」王詹樣的雕像、牛車載運PVC雕塑、早期PVC重合槽及鍋爐煙囪等舊生產設備座落其中,重現當年的生活形貌和塑膠產業的發展。

臺塑企業總裁王文淵介紹高雄臺塑昆仲公園的塑膠產業館,並與高雄巿長陳其邁等合影。(圖/王莫昀攝)

園區內的王永在故居,是高雄市目前唯一的紀念建築,紀念着王永在創辦人在此地與員工一同奮鬥的歲月。此外,王創辦人辦公室則原貌保留,目前正進行臺塑企業王創辦人紀念特展,從臺塑企業王文淵總裁親自繪製的「唐山過臺灣」、「墾地拓荒」、「築構輕工業」、「發展石化業」、「展望電子業」五個時期,述說着兩位創辦人帶領檯塑企業卓越成長,以及與臺灣經濟發展交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