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豬肉萊劑「零檢出」 邊境抽驗比率可能再調降

我國自110年訂定豬肉萊劑標準以來,目前進口豬肉邊境檢驗仍是「零檢出」。食藥署表示,若今年底前持續未檢出,將檢討明年是否調降邊境抽驗比率。(陳俊吉攝)

美豬混制火鍋肉片未標示原產地,引發「洗產地」爭議。據統計,我國自110年訂定豬肉萊劑標準以來,目前仍維持「零檢出」。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針對各國進口豬肉,原採100%逐批查驗,今年起改爲20%到50%加強抽批,「這樣驗下去也不是很經濟有效的做法!」若今年底前維持未檢出,將檢討明年是否再調降抽驗比率,最低爲2到10%一般抽批。

食藥署與桃園市衛生局近日查獲2家業者使用美國豬肉與他國豬肉混制火鍋肉片,但外包裝未標示原料產地美國,遭外界質疑是爲美國豬肉洗產地,2家業者的豬肉抽驗結果昨(5)晚出爐,均未檢出萊克多巴胺。

林金富指出,進口豬肉須經邊境查驗合格才能輸入,相關資訊都有公佈在「豬肉儀表板」,沒有不實問題。據統計,自110年1月至112年9月,邊境檢驗進口豬肉共23萬2516噸、豬肝腎及其他可食部位共6萬3237噸,均未檢出萊劑。

林金富說明,我國自110年1月1日訂定豬肉萊劑標準後,各國進口豬肉皆實施100%逐批查驗;去(111年)9月赴美查廠後,於今年1月1日起調整爲加強抽批,抽驗比率爲20到50%。但林金富強調,一旦在邊境驗出不合格,就會提升抽驗比率。

另根據立法院通過的附帶決議,要求衛福部3年內輸入豬肉產品的邊境檢驗率不得低於10%,期限至今年底。林金富指出,目前抽驗比率高於附帶決議要求,但檢驗要花很多錢和人力,「這樣驗下去也不是很經濟有效的做法」,如果今年底前持續未驗出萊劑,明年將檢討是否調降抽驗比率,最低標準爲一般抽批,抽驗比率爲2到10%。

林金富強調,除了邊境檢驗進口豬肉之外,後市場稽查也持續進行,110年到112年9月共驗了1.2萬件,包括臺灣豬和進口豬,也都沒有驗出萊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