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向地球深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周圍圍 通訊員 楊婷 饒雙全
今年7月,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地殼一號”僅用90多天完成進尺8745米,創造了塔里木油田的最快鑽井紀錄。
這臺高60米、佔地超1萬平方米、鑽深能力達1萬米的自主研發科學超深井地表鑽機——“地殼一號”,是由東方電氣集團宏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宏華”)與吉林大學合作研製的我國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鑽探專用裝備,作爲國際上第一口鑽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科學探井,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這些成果的背後,有一羣青年技術人才,他們不斷向更深更廣的地球深部進軍。
2009年,我國開始實施地球深部探測工程,啓動了“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當時國內各類鑽井部件裝備的製造條件並不完備,也沒有成熟的解決方案。
自2011年起,東方宏華與吉林大學合作開展“深部大陸科學鑽探裝備研製”課題研究,組建以青年技術骨幹爲主的研發團隊。
“從零開始的技術突破,就像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播種希望,需要勇氣、耐心以及不懈地努力。”一名青年機械設計工程師說。
無數個燈火通明的夜晚,一羣年輕的技術人員啃下了一個個技術攻關的“硬骨頭”,有時候爲了一項技術難題討論得面紅耳赤,從設計圖紙的不斷修改完善,到利用仿真軟件進行系統仿真模擬,再到在實際工況中反覆調試,一遍一遍優化控制策略,完善控制軟件,車間裡的無數次返工,每一步都凝聚着團隊的汗水與智慧。
當“地殼一號”屹立在車間,一名青年電氣工程師在起升現場說:“看着這個60多米高的鑽機,我明白了什麼叫‘大國重器’。”
“地殼一號”設備完成生產製造後,又面臨遠距離長途運輸的問題。從四川廣漢到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跨越3456公里,12個省市,130多個市縣,200多個隧道、橋樑。最終,“地殼一號”設備運輸車隊用時僅6天順利抵達。
地質科探不同於能源鑽探,它要求每鑽進一段距離就需要停下來開展取芯工作。“地殼一號”鑽井服務隊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首次冬季作業中,面臨極端低溫考驗,鑽桿及泥漿泵內的泥漿很快被凍住,給取芯工作帶來了極大阻礙。
嚴寒不能阻擋青年探索的腳步。儘管團隊中的大部分青年都是首次面對這種環境,但他們沒有退縮,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他們運用蒸汽管線逐一化解設備上的冰霜,用壓縮空氣吹散管壁上的水珠,確保巖芯不被污染。一名蒸汽管線作業青年告訴記者:“當時我們將蒸汽管線當作‘暖手寶’,利用作業時的熱氣取暖,也就不覺得那麼冷了。”
工業性試驗期間,駐紮現場的青年技術人員在極寒的環境中連續工作超5個小時是常事。有時,他們爲排除頂驅系統故障一直忙到深夜,纔在作業現場打個盹兒。
在施工現場,團隊要克服的不止嚴寒,還有強風。一次,在強風的突襲下,作業現場的通信網絡線路遭到破壞,導致設備失去連接。爲避免生產停滯,在無備用網線的情況下,團隊成員立即驅車數十公里至鄰鎮購置網線,第一時間搶通了通信線路,保障了設備正常運行及生產進度。
正是這羣鬥志昂揚、充滿活力的青年的積極作爲,使團隊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聯合解決了我國深部鑽探裝備轉盤迴轉速度低、設備自動化程度低和深部鑽探鑽頭壓力控制精度低三大技術難題。他們還突破了高轉速全液壓頂部驅動鑽進、高精度自動化擺排管、高速度鑽桿柱自動擰卸輸送和高精度自動送鑽四大深部鑽探裝備關鍵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最終獲得專利技術22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6項。
東方電氣集團宏華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旭表示,青年技術人才通過參與“地殼一號”的研發實踐,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爲東方宏華在萬米智能鑽機、電動修井機、海洋補償系統等領域的技術突破貢獻不竭的青春智慧。
10月16日,東方電氣集團又傳來最新消息,由東方宏華自主研製的國內首臺1.2萬米深智鑽機成功交付,青年技術骨幹在研發過程中“大顯身手”,突破了萬米管柱“一鍵聯動”自動化等關鍵技術,該鑽機可實現1.2萬米及以上深度“自動駕駛”作業,是繼“地殼一號”萬米科探鑽機後,東方宏華爲國家超深層油氣開發提供的又一“大國重器”。
“向地球深部進軍,創造的不只是新的中國深度,更是中國的新未來。東方電氣集團團委將狠抓青年創新創效平臺建設,爲青年‘搭臺’,讓青年‘唱戲’,團結引領廣大青年弘揚‘東汽精神’,踐行產業報國初心,擔當製造強國使命,充分彰顯‘向陽向上、自立自強、敢想敢爲、善作善成’的精神特質,爲打造更多‘大國重器’、展現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新的青春力量。”東方電氣集團團委書記柯俊雄表示。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