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省份均可實現醫保省內家庭共濟,跨省共濟還有多遠?

醫保"家庭共濟"在全國推行三年多以來,全國已有近7成省份實現了省內"異地共濟"。在今年年底前,除港澳臺外,全國各省預計均可以實現省內共濟,也即醫保個人賬戶可以共濟給省內不同醫保統籌區的家人。

18日,國家醫保局官方微信公號發文稱,目前共濟人和被共濟人在同一個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區(通常是同一個地級市)可以共濟。

該文進一步公佈了實現"省內異地家庭共濟"的省份,共計23個。除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4個直轄市外,還有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江蘇、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同時,浙江、河南、山東、廣東4省已部分實現了省內共濟,將於年底前把"省內異地家庭共濟"覆蓋全省。

此外,安徽、陝西2省,近期很快將實現省內共濟;遼寧、黑龍江、湖北3省,將於年底前實現。

這也意味着,除港澳臺外,全國其餘省份年內均可以實現省內共濟。

家庭共濟政策"共濟"的是職工醫保參保人醫保卡個人賬戶的錢。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共濟進一步健全了互助共濟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有助於減輕親屬醫療費用負擔。

2021 年 4 月 22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拓寬個人賬戶使用範圍,允許家庭成員共濟,爲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家庭共濟機制提供了關鍵的政策依據。

該指導意見並未對"是否允許異地共濟"等問題作出具體說明。由於不同省份醫保統籌層級不一,多數省份還未實現醫保省級統籌,不同醫保統籌區之間的"家庭共濟"仍在路上。

職工醫保參保人辦理"家庭共濟"的前提,是參保人的父母、配偶、子女也參加了基本醫保,包括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不過在"家庭共濟"的具體操作細節、共濟範圍等方面,不同省份政策有所差異。

在操作上,共濟關係綁定成功後,被共濟人就醫使用家人的共濟賬戶,多數省份不需要額外操作,就醫結算時依然只需要提供本人醫保碼(卡)即可。廣西、四川兩地稍有特殊,在就醫時既需要提供患者本人的醫保碼(卡),也需要展示共濟人醫保碼。

在共濟範圍上,各省份對於可綁定和可共濟的親屬數量等,有差異性要求。

比如,在天津,該市參保人辦理家庭共濟賬戶可以綁定父親、母親、配偶及4個子女,最多7人。同一個參保人可以接受其親屬共濟的數量不受限制。同時接受多名親屬共濟時,默認按授權的時間順序進行使用,個人也可以調整優先順序。

湖北、四川等省也規定,同一個參保人可以接受其親屬共濟的數量也不受限制。具體來看,湖北方面提出,有10個子女的,均可以共濟綁定,不過,同時接受幾位職工親屬的共濟時,湖北醫保系統優先選擇醫保個賬餘額多的親屬。此外,目前湖北省只實現了個人賬戶省內跨統籌區支付城鄉居民醫保繳費,尚未實現省內跨統籌區就醫購藥共濟使用。

而在江西等省,同一參保人,只能接受一位直系親屬共濟。

伴隨省內共濟的擴面,"國家醫保局"5月13日還曾發文明確:醫保個人賬戶共濟"正在逐步向跨省家庭共濟努力"。

在國家醫保局4月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醫保局規劃財務和法規司副司長朱永峰也曾表示,下一步,國家醫保局還將推動解決個人賬戶跨統籌區共濟使用的問題,使參保人進一步從門診共濟改革中更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