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爲什麼會“神仙打架”?
6月11日晚,第27屆上海電視節落下帷幕。“現實題材”“主旋律”“擁抱主流”……這些都是今年上海電視節白玉蘭論壇上頻繁出現的關鍵詞。在昨天上午舉行的本屆電視節最後一場白玉蘭電視論壇上,在編劇王麗萍的主持下,包括《覺醒年代》導演張永新,《山海情》編劇王三毛,《裝臺》製片人任雙有,《在一起》出品人呂超,《跨過鴨綠江》總編審、總製片人王浩等在內的優秀國產電視劇主創團隊及行業代表,就“新時代精品電視劇創作新趨勢”這一主題暢所欲言。
去年以來電視劇領域產生大量優秀作品,今年白玉蘭入圍作品被網友稱爲“神仙打架”。對此,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表示,認識生活、還原生活、高於生活,是攀登藝術高峰的必由之路。認識生活,要求主創一定要有下生活的能力,真正跟上時代步伐。《山海情》多次調研,《覺醒年代》編劇創作歷時多年,《裝臺》作者反覆與農民工羣體交流……正因如此,作品才獲得觀衆的認可。
在論壇現場,《在一起》出品人呂超回憶道:“我們有一個編劇羣,前方編劇每天把自己在武漢採訪的內容分享在羣裡,讓《在一起》的編劇們能得到一手資料。”這部時代報告劇裡95%的劇中人都有原型,劇情大多源自真實發生的故事,這讓《在一起》成爲讓網友“看一次哭一次”的劇集。呂超說,這些眼淚“千鈞之重”,說明觀衆對現實題材創作的認可,“我想,當我的孩子長大後問我,2020年的中國是怎麼抗疫的,我會讓他看《在一起》。”
《山海情》編劇王三毛提到,創作這部劇是2019年11月突然接到的任務,他們從閩寧鎮到西吉縣,然後輾轉福建。但也正是因爲這次深入生活的採訪,讓他意識到創作的艱鉅。比如吊莊移民戶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興致不高,原因是吊莊移民的故事被採訪過太多次,拍過電影也製作過舞臺劇,但觀衆都不太喜歡。再加上同類題材衆多,要如何突圍?最終,王三毛選擇放棄常規的創作思路,不寫變遷史,而是寫104萬吊莊移民戶的心路,“最終我們用鄉土文學的寫法,寫他們從一塊土地搬到另一塊土地的經歷和心境變遷,這一試,我們才走到了現在。”跟《山海情》一樣,《覺醒年代》在網絡上被年輕人“封神”。張永新提到,這部劇之所以不同,因爲它選擇了回溯“船從哪裡來”的歷史,“聚焦了從紅樓到紅船這短短6年的時間,中國人思想上發生的鉅變”。
在論壇上,多個平臺的負責人及行業代表也分享了各自對精品電視劇創作的理解。《理想照耀中國》以40集短劇、17位導演和40位編劇的體量,成爲近年主旋律題材作品中獨樹一幟的存在。湖南廣播電視臺節目交易管理中心總監朱琰談到,這樣特殊的形式,讓很多年輕觀衆比喻看劇彷彿“開盲盒”,“每天都感受體會一個在理想信仰照耀下的人物的精彩故事。”在她看來,作品給年輕的主創團隊提供了很好的培養機會,“我們集合了17位導演和40位編劇的創作團體,他們的風格化表現和表達,給整個主題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這次其實更多的是80後、90後年輕創作團隊,從他們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未來的新興力量。”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