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何爲》新書發佈會暨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香港舉行
《金融何爲——從大城市羣、金融中心羣到世界級科創樞紐》(簡稱《金融何爲》)新書發佈會暨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於2024年10月23日下午在香港尖沙咀商務印書館舉行。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協理副校長李學金,深圳市深港澳合作創新研究會會長、深圳市政協原副秘書長劉麗萍,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編委及國際傳播中心主任、21世紀經濟報道編委、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秘書長於曉娜,商務印書館(香港)總經理、總編輯毛永波致辭。
李學金表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建校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學術創新和智庫建設、決策諮詢、社會發展相結合,這本書是我校建校以來重要的政策研究成果之一。它的出版不僅僅是作者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更是學者在解決實踐問題中深化理論創新、推進制度創新的重大貢獻。而且,學校於9月新成立了公共政策學院,以期在政策研究領域做出更多更有開創性的努力。
劉麗萍談到,在中國走向全球參與全球化治理的進程中,在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深圳與香港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互相借鑑。未來港深兩地的合作與發展,急需更多《金融何爲》這樣的研究成果,期待與港中文大(深圳)肖耿教授等各方優秀團隊繼續合作,爲更好實現“一國兩制”、推進深港合作做出自己的努力。
於曉娜指出,大灣區得益於資源稟賦的優勢,同時又聚集了政策紅利,目前堅持科技引領,推進產業升級,強化金融賦能,持續推動“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但作爲一個新興的灣區,大灣區還面臨着機制對接、規則銜接、合作深化、要素流通、創新升級等方面更大的破題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何爲》提出以金融業的創新和變革去支撐去牽引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尤其是在大灣區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既直面現狀又具有探索前瞻意義。
毛永波認爲,《金融何爲》重在從全球的視野中發現制度的比較優勢、地理的比較優勢,並在此基礎上發揮金融的作用。而香港最重要的優勢集中體現在金融方面,這本書對如何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有深刻意義。
本書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肖耿教授、本力研究員分別介紹了該書的研究意義、主要思路、基本邏輯和政策建議,並表達了對主要合作支持方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及出版社的由衷感謝。肖耿教授指出,本書旨在從金融如何“服務實體經濟”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出發,在總結城市化、工業化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發展,尤其是金融中心建設的現狀、特點、問題、前景,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化、分佈式的“金融中心羣”的獨特優勢。並針對雙體系、雙循環和“金融強國”的戰略格局,提出以“雙總部”的發展模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進入創新驅動的提速換擋、縱深推進新階段。
本力研究員介紹,《金融何爲》一書以城市羣和金融中心的崛起和發展作爲引導,比較世界上各國際金融中心所發揮的作用與發展興衰,繼而推論以金融之力助推粵港澳大灣區成爲世界級科創樞紐的藍圖,並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大城市羣——金融中心羣——世界級科創樞紐”的發展路徑。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思廷書院院長、人文社科學院教授陳永勤,香港大學教授、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鄧希煒,香港特首政策組副組長王春新,招商局金融集團有限公司原總經理蘇敏,彭博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舒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教授Tim Summers,建銀國際首席策略師趙文利,香港金融發展局總監及政策研究主管董一嶽,外交部駐香港公署政研室李昊,21世紀經濟報道總編助理辛繼召等20餘位嘉賓出席。與會嘉賓表示,該書體現了作者的深入思考與前瞻研究,具有較高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對於理解當代金融變革與金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重要參考意義,也爲廣大讀者揭示金融如何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寶貴的知識和見解。
在9月24日以來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攬子增量措施陸續出臺的背景下,與會嘉賓認爲根據國際經驗和我國發展態勢,隨着金融業健康發展及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促進,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將會繼續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全球領先的金融服務能力、國際資源配置能力,都將能夠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朝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創中心邁進。會議圍繞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議題,就如何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人民幣國際化與香港角色、如何建設國際資產管理中心、跨境金融合作與創新、金融如何支持科創及科技發展、國際一流科研如何轉化爲國際一流產業等問題展開熱烈的學術討論。
新書發佈會暨研討會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商務印書館(香港)、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及香港國際金融學會聯合舉辦。本次活動前瞻性地探討大灣區在金融強國和創新戰略方面的發展路徑,助力大灣區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爲香港繁榮穩定與推動大灣區發展積極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