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灌溉“科技之樹” 浦發銀行靠前發力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從初創期的幼苗,到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科技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春雨的潤澤和呵護。

《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瞭解到,因缺乏抵押物、具有高風險性和不確定性,科技企業融資“最先一公里”最難啓動。從2011年推出“科技小巨人信用貸”到深入挖掘科技金融生態圈資源、爲企業拓展上下游產業鏈客戶,浦發銀行(600000.SH)聯動集團內外資源幫助科技企業起跑上路。

目前,在新一輪戰略中,浦發銀行把科技金融作爲戰略主賽道深入推進。該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浦發銀行將加強戰略研究,與政府機構、高校院所、交易所、投資基金、行業樞紐企業、資本市場中介機構等加強合作聯動,共同打造“股、債、貸、保、孵、撮、聯”的全新科技金融綜合服務模式,全力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深度賦能科技企業創新發展,力求成爲科技金融生態圈的重要紐帶、陪伴科技企業成長的夥伴銀行。

打通融資“最先一公里”

“在初期階段,科技型企業通常面臨最大的融資難題,因爲它們往往缺乏足夠的歷史財務數據和成熟的商業模式。投資者可能會因爲風險過高而猶豫不決。”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告訴記者。

一邊是科技企業的高風險和高潛力,另一邊是銀行內部嚴格的風險管理要求,浦發銀行選擇了創新服務模式,而不是將科技企業擋在門外。浦發銀行始終堅持與科技企業共成長的發展理念,從小做起,在企業創業期開始扶持。

比如,面向種子期、初創期、孵化期的科創小微企業,浦發銀行推出“浦創貸”,依據企業主的個人情況、創新能力、金融資產,結合企業的經營情況,多維數據綜合評價,由系統自動審批併發放線上信用貸款。

記者採訪瞭解到,在支持科技企業過程中,如何平衡“提升融資可得性”和“降低融資風險”是銀行最頭疼的事。郭濤指出,平衡“提升融資可得性”和“降低融資風險”的關係,這需要銀行在風險評估和管理上進行創新。通過採用先進的信用評分模型和大數據分析,銀行可以更準確地評估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同時,可以通過多元化的融資方式,如債權融資與股權融資的結合,來分散風險。此外,銀行可以與保險公司合作,爲科技型企業提供貸款保證保險,以降低潛在的違約風險。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銀行應建立專門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評估模型,綜合考慮企業的創新能力、市場前景、管理團隊等因素,以更準確地評估企業的風險和潛力。比如,建立多元化的融資體系,通過發展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等直接融資方式,降低企業對單一融資渠道的依賴,從而降低融資風險。同時,多元化的融資體系也可以提高融資可得性,滿足不同企業的融資需求;加強風險管理和監管,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和監管機制,對融資活動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和監控。通過加強信息披露、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等方式,及時發現和控制潛在風險,確保融資活動的穩健運行。

記者獲悉,面向科技企業的差異化特點,浦發銀行建立了科技金融專屬客戶評價制度,以數據爲驅動,通過多元化信息集成,研究不同週期科技企業風控邏輯,將看過去與看未來結合,看財務報表與看科技創新力結合,看個體資產與看人才團隊結合,通過外部數據及有價值諮詢信息的鏈接、引入及轉化,以實質把控風險爲前提,創新研發出以“科技五力模型”爲代表的科技金融專屬風險評價體系,深度洞察科技企業,爲浦發銀行各級機構經營管理人員服務科技企業提供賦能。

2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座談會。會議強調,各金融機構應優化內部資源配置,完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績效考覈、盡職免責等政策安排,根據各重點領域特點加強產品服務創新,加大對五大重點領域的資金支持。用好用足貨幣政策工具,做好審貸放貸、資金申報和存續期管理,將央行再貸款優惠政策通過各金融機構精準傳導到各重點領域。提升專業服務能力,深入研究各重點領域產業政策、發展動態、經營模式、風險特徵,加快構建可持續的業務模式。

聚焦科技企業重研發、輕資產、高成長、高風險等特點,浦發銀行不斷優化企業專屬評價機制以及評級模板,完善信貸評價體系,確保科技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浦發銀行服務科創企業超5萬戶,科創企業貸款餘額超5000億元,較年初增長23%。整體來看,該行已服務了超70%科創板上市企業,超65%創業板上市企業,近50%北交所上市企業,近45%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一站式”解決科技企業多元化需求

關關難過關關過,事事難成事事成。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執行主任袁帥指出:“在初創期,科創企業的融資難題在於企業往往缺乏穩定的盈利模式和清晰的商業模式,同時缺乏足夠的信用記錄和抵押物;在成長期,由於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市場拓展的需要,其對融資的需求更爲迫切;到了成熟期,企業的業務已經相對穩定,盈利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因爲之前可能存在的債務壓力和融資結構單一的問題,企業在進一步擴張或進行研發創新時仍可能面臨融資難的問題。”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指出,與傳統工業企業不同,高科技行業通常具有研發投入大、研發週期長、研發風險高的特點,對具有“沉沒性”“長期性”和“不確定性”的無形資產高度依賴。無形資產(如發明或軟件)既可作爲資本投入,參與生產,又是其他資產的產出品。因爲無形資產往往難以衡量,與真實值相比,其會使得前期實際測量的產出較低、後期實際測量的投入較高,進而表現爲前期生產率低估、後期生產率高估。

如何滿足不同階段的科技企業融資需求?目前,浦發銀行已形成一整套覆蓋科技企業全生命週期的特色服務方案。比如,通過“浦創貸”,應用多維數據分析,實現金融活水對早期科技企業的“精準滴灌”;通過“浦投貸”,攜手生態圈合作伙伴,股貸聯動,以貸款+外部直投模式實現貸小、貸早、貸硬科技破局;通過“浦新貸”,聚焦五類資質企業,依託信用方式、靈活安排利率,動態適配科技企業成長;通過“浦研貸”“浦科併購貸”等,服務科技企業關鍵科創成果轉化、技術突破、產品研發、併購重組。

科技企業的成長,既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也需要多元化金融服務。浦發銀行還積極通過聯合券商、交易所等機構爲擬上市企業提供上市路徑規劃、券商持續督導等服務,發揮培育企業從成長壯大到備受資本市場青睞的橋樑嫁接功能,實現企業從天使輪融資、AB輪融資、Pre-IPO直至上市的全流程接力式金融服務。

另外,浦發銀行還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合作推出“浦鏈貸”,圍繞重點產業鏈建立“政企銀”協作協商機制,探索複雜產業鏈場景下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提供場景定製、產品組合等多元化金融服務,支持製造業強鏈補鏈。

在實際操作中,浦發銀行將科技金融服務和企業的日常業務、上下游合作結合在一起。一方面,浦發銀行爲科技企業提供了從賬戶服務、信貸服務,到認股選擇權、股權直投、戰略諮詢、上市輔導、做市發行等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另一方面,浦發銀行充分挖掘科技金融生態圈資源,爲其拓展上下游產業鏈客戶。

王鵬指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需要政府、銀行、企業之間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加強信息溝通和協作。通過共享企業的信用信息、經營數據等關鍵信息,提高銀行對企業的認知度和信任度,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

2022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發佈《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興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提出通過5年左右時間,打造科創金融合作示範區、產品業務創新集聚區、改革政策先行先試區、金融生態建設樣板區、產城深度融合領先區。

2023年以來,各地出臺相關舉措,爲科技型企業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比如,杭州發佈《關於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增強金融服務科技創新能力”,廣東省出臺15條措施加大科技金融領域改革創新力度等。

記者獲悉,在實踐中,浦發銀行積極聯合政府、PE/VC、科技龍頭企業等生態圈核心夥伴,形成特色鮮明的科技金融戰略合作生態圈。如在2024年1月舉辦的以“融通科創 夥伴銀行”爲主題的科技企業金融服務體系發佈會上,浦發銀行與中國科學院下屬中國科學院創投、國科投資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國科新材料和中國太保產險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建立支持科技企業發展的生態圈。另外,浦發銀行各分行也陸續與當地工信部門簽署了合作協議,持續強化信息共享和政策支持。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