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論壇觀察:“AI+金融”在多個業務領域落地開花

中新經緯10月20日電 (李自曼)AI與金融的融合正成爲推動數字金融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期間,多位金融界和科技界專家學者、公司高管就“AI+金融”相關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金融業的運作模式。通過優化流程、提升客戶體驗和加強合規管理,AI技術爲銀行業帶來了顯著的價值。高峰提到,大模型在銀行應用中的初級階段已經全面展開,但需要審慎使用,重點定位在員工助手、反洗錢、反欺詐等與客戶不直接接觸的場景。

京東集團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則從跨界融合的角度闡述了AI對金融的影響。他認爲,新一代技術與以實體經濟爲代表的供應鏈體系結合,可以在金融領域進行許多嘗試和創新。京東集團正是利用供應鏈場景,發展了包括移動支付在內的多種金融服務,實現了金融科技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原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指出,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的預測,到2027年,全球在人工智能系統的軟件、硬件和服務方面的銷售額將達到4000億美元。其中,金融業在這方面的支出將達到97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爲29%,是增速最快的行業之一。

“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領域必將迎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推動金融數字化轉型邁向智能化新階段。”尚福林說。

談及如何推進AI在金融業中的落地應用,多位與會嘉賓表示,推動AI大模型在銀行業的應用,需從員工助手等內部場景開始。加強頂層設計,獲得監管部門認可,推動中小機構數據交互。

在金融服務中,AI已經應用在智能投研、合規質檢、智能風控、智能客服、市場分析、保險理賠等方面。例如,工商銀行AI大模型體系,目前已實現在各個業務領域規模化推廣,覆蓋20多個應用領域,100多個業務場景。

中國移動面向銀行提供的AI合規質檢服務,大幅質檢效率。智能投研應用幫助金融機構高效開展投研工作。

在享受科技紅利的同時,金融機構也在關注潛在的風險和挑戰。

中信證券首席信息官方興指出,當前還存在金融領域大模型算力短缺、模型準確率不高、數據保護和安全、技術與業務融合難度大等問題。高峰認爲,AI大模型存在認知偏差、黑匣子問題, 需要協同使用大、小模型。此外,AI的治理問題和安全性也是重要挑戰。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賀竹君指出,AI在金融資管行業的應用面臨數據隱私保護、模型不透明以及不可預知的風險等問題。他呼籲加強監管合作,共同應對這些挑戰。

沈建光認爲,AI技術的崛起需要大量資本支撐,金融市場需提高風險容忍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指出,AI與金融科技逐漸融合,改變了傳統的數字金融和金融科技方法。社會需要重新審視技術進步的目的,推動其成爲推動公共利益的工具,而不僅僅是謀取利潤的手段。在技術進步的同時,相關企業需要關注社會政策,如教育、技能培訓、制度設計、監管等。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繫本文作者李自曼:lizima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薛宇飛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