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停看聽-P2P借貸本無罪 普惠金融得實現

P2P媒合借貸成爲全球金融科技發展極具創新的商業版塊,然臺灣長期依賴銀行臨櫃及業務人員,須加緊腳步消除金融體系e世代隔閡。圖/本報資料照片

P2P(Peer to Peer)技術作爲金融科技發展最關鍵不可或缺的底層基礎技術,若應用到金融產品可以連結不同產業以及生活場域,擴大金融服務範疇,還可有多節點增加資訊透明度、減降風險等諸多效益。相關技術應用在互聯網線上買賣商品,稱爲電商,若在一般借貸融資,則稱爲線上媒合借貸,而近年來P2P媒合借貸儼然成爲全球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不可或缺、且極具創新商業版塊之一。

P2P借貸仰賴諸多創新技術

綜觀全球P2P借貸發展,商業模式有三:1、借貸媒合;2、債權轉讓;3、發行理財商品。然其成功要素不僅是網路獲客模式,還必須具備一套尖端移動互聯網風控系統,落實P2P點對點技術,採取小額分散原則,以達借貸風險分散效果,另配合銀行虛擬帳號連動使用,可做到帳務金流同步快速精準覈銷。此係統必須運用到許多創新技術,譬如爬蟲大數據分析、OCR辨識_圖片PDF、AI演算模組、生物特徵辨識、P圖防僞偵測、社羣數據、智慧手機APP、電信傳輸及加密等技術,即時連動分析網路使用者行爲,阻絕詐欺僞造,創新風險評估模組,建立AI逾期違約預測。

世界各國金融機構與民間借貸的市場佔比相去不多,臺灣也不例外,舉凡親友間、企業間透過不同型態資金往來,都屬於民間借貸,其受衆市場不同於傳統金融機構,頗具穩定另一層社會經濟之功能。

近年來因智慧手機崛起,手機生活已成常態,尤其35歲以下年輕族羣,更是轉變生活型態至數位網路社羣,此類型消費者已不再走進銀行,不喜歡面對面接受服務,疫情後尤甚,若要滿足此類消費者,必須創新服務方式,而臺灣長期依賴銀行臨櫃及業務人員,缺少科技創新元素及社羣金融服務,不僅與全球金融科技發展拉愈來愈大,更造成金融體系e世代隔閡,人才斷層,諸多經營問題層出不窮。

金融業與FinTech共創平臺,

有助P2P借貸除弊興利

釜底抽薪之計,應採取開放政策鼓勵,甚至獎勵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業者互惠合作,與更多不限於P2P借貸平臺之金融科技業者合作,以其作爲產業共創媒合平臺,一方面可藉其尖端科技力即時同步產業資訊,強化網路KYC,多一道風險篩選防火牆,還可擴大服務市場,讓資金來源不限於金融體系,也讓非金融資金共襄盛舉,挹注民間產業發展,達到普惠金融效益。

相信如此一來,不僅可良善P2P借貸產業環境,還可透過傳統金融與金融科技共創文化,吸引更多年輕才進入,解決人才斷層問題。

雖然臺灣於2023年爆發imB捲款事件,金管會於第一時間查明後表示「並不是所有業者都有這個問題」,且臺灣P2P產業發展至今將近八年,其中不乏專業P2P借貸平臺,其致力於「普惠金融」,協助許多金融弱勢者渡過資金難關,不管是生活費、求學考研、交通工具、3C設備還是突如其來醫療費用,更有創新中小企業數位融資API串接銀行提供資金者,顯見P2P借貸仍屬有益社會發展之金融科技創新。

AI金融科技跨業合作「做中學」,金融銀行應與金融科技業者並肩合作,藉助業者快速創新技術,提供金融資源共創平臺服務產業,社會才能安定,實現普惠金融,方爲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