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契與裴洛西

(美聯社)

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原訂10日訪臺,引發中國大陸外長王毅高調反擊,以「公然踐踏一中紅線」相詰,並謂此爲對中國主權的惡意挑釁;隨後裴洛西以確診新冠爲由延緩亞洲行程。其實,早在25年前,柯林頓總統時代的衆院議長金瑞契就曾訪臺,還面見李登輝總統。同樣是美國衆院議長訪臺,上次北京未如此動怒;若把這25年前後的美國相關政策背景做一比較,就可瞭解王毅爲何發怒。

金瑞契毫無疑問是支持臺灣的,更是支持臺海的和平穩定。他和他的時代所支持的臺灣與臺海的和平穩定,是一個完整中華民國憲法概念下的臺灣;這與現下一般所隱含臺獨概念下的「臺灣」概念大相逕庭。

金瑞契的代表團在1997年3小時旋風式訪臺行程中,釋出的訊息非常清楚,他一下飛機就申明,美方是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隨後公開演講中他表示,「在我們訪問東京之前,花了3天在中國。在那段期間,我們重申了與『一箇中國政策』一致,對於和平、自願的統一的承諾」。

很可惜,在當時李登輝的操弄下,臺北把金瑞契來訪一事炒作成華府對臺北的「純支持」,這還使得當時美國在臺協會的新聞官史淑媛頗有微詞。

當時,柯林頓政府在1996年3月臺海危機之時與之後,曾與中共就兩岸議題進行幾次影響深遠的對話;隨之美國在兩岸政策上出現重大變革,不再試探中共所可以忍受的「一中政策」極限;轉而開始在「一箇中國」架構內處理兩岸議題的嘗試。當時的亞太助卿陸士達甚至在1998年表示,兩岸的「和平解決就是和平統一」。當時,美國的中國政策是把兩岸的定位視爲「仍未結束的內戰」;而美國的承諾就是在這樣的一箇中國架構下,「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兩岸爭端」;當然,美國在這個架構中的政策是「不支持臺獨、不支持兩個中國、不支持一中一臺」的「三不」。

金瑞契是在這樣的架構中支持臺灣,也就是支持在這樣的架構下的兩岸和平穩定,並反對中共對臺動武。這幾乎是回到更早期的雷根時代那種要「培養一個兩岸接觸的環境」,以促進最終統一的政策了。

25年後,美國再度出現一個號稱非常支持臺灣的衆院議長,但這種所謂的支持和美國的相關政策背景,卻與金瑞契時代南轅北轍。

首先,這種支持是否仍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精神?裴洛西所支持的臺灣,是在一箇中國架構下的臺灣?抑或是跳出了一中架構之外的臺灣?這種支持是否會淪爲口號,而把臺灣推出去作爲美國抗中的籌碼,乃至炮灰?以美國當前內部的政治亂象與政策的不穩定而言,這種支持又能有效多久?(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