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入局外賣,從“二人轉”到“三國殺”?
在這個商業達爾文主義盛行的時代,沒有哪片市場能逃脫競爭的鐵律。即使是被定義爲"紅海"的市場,也充滿着競爭和種種不確定性。新入局的企業想在存量中尋求增量,進而構建出自身新的護城河和競爭壁壘。
集中體現是,即便是看似格局已定的外賣行業,在美團與餓了麼長達多年的"二人轉"之後,京東強勢衝殺進來。日前,京東官方微信公衆號"京東黑板報"發佈消息稱,京東外賣正式啓動招募,並宣佈5月1日前入駐的商家可享受全年免佣金。
京東的高調之舉,是以"零佣金"的招募令打破平靜。這個關鍵時間節點,恰逢外賣市場乃至整個即時零售行業發展至新階段,但又有諸多不盡人意之時。京東的入局絕非簡單的市場補位,而是瞄準即時零售的萬億賽道。
京東外賣的破局籌碼:兩張底牌
京東外賣的底牌,或許有兩張,併兼顧商家端和供應鏈方面。
一方面,零佣金對商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外賣商戶苦高佣金久已",是個不爭的事實。即使不是業界傳言的20%乃至更高的佣金,商家負擔的佣金依然不可忽視。如,美團官網2024年12月25日更新的資料顯示,美團外賣實際商戶佣金率爲6%~8%。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無論佣金高或者低,都會對商家的利潤造成擠壓。
而京東外賣以零佣金入局外賣市場,不僅能夠直接降低入駐門檻,讓中小商家有着復甦、持續生長的契機,也能夠給大型連鎖品牌更大的運營自主權。顯而易見的是,這一政策對商戶入駐具有顯著吸引力。
零佣金的政策能夠降低商戶的經營成本,尤其是對佣金敏感的品質堂食餐廳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入駐機會。而爲了保持市場競爭力,其他平臺可能會考慮調整佣金政策,以吸引和留住商戶。由此,一系列連鎖反應即將發生,讓整個外賣市場有望獲得更大生機。
當然,不可忽視的是,雖然高佣金確實會帶來更多的成本壓力,但美團和餓了麼擁有更多的流量和知名度。京東外賣所踐行的零佣金政策,能否打破外賣市場的既有格局,還要看後續發展。
另一方面,京東外賣的底牌還在於供應鏈。京東進軍外賣最令人側目的並非資金實力,而是其獨有的供應鏈基因與即時物流網絡形成的協同效應。達達,就是京東早就下好的一招"妙手"。
早在2016年,達達與京東集團旗下O2O子公司京東到家合併。2020年6月5日,達達集團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招股書顯示,京東集團以47.4%的持股比例成爲第一大股東。隨後在2022年2月,京東宣佈將持有達達約52%股份,後續合併財務報表。2022年8月,達達集團從組織上正式迴歸京東集團。
去年5月,達達全面融入京東生態,將旗下的"京東小時達""京東到家"等即時零售品牌,整合升級爲"京東秒送"品牌,除了爲京東平臺上的用戶提供"好物立享"、最快9分鐘送達等電商購物體驗,也提供咖啡、奶茶、藥品等即時配送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京東宣告進軍外賣2周多前,達達在1月27日發佈公告稱,董事會收到京東於2025年1月25日提交的初步非約束性提議函——京東擬以每股ADS(存托股)2美元或每股普通股0.5美元的現金價格,收購達達所有已發行的普通股。而在此公告前,京東持有達達的股份已經高達63.2%。若該提案生效,達達將被京東私有化直至退市。
當一切成形後,京東物流的智能倉儲系統與達達的即時配送網絡實現數據打通,京東外賣在外賣市場或將引發供應鏈的效率革命。可以預見的是,京東外賣可以突破傳統外賣平臺的"流量-配送"二元模式,構建"供應鏈+物流+流量"的三維競爭體系。這樣一來,京東外賣的核心競爭力已經凸顯出來——對"即時履約"能力的系統性重塑。
戰局激變:即時零售的生態級對抗
京東外賣的入局,標誌着外賣市場乃至即時零售行業,進入"生態競爭"新階段。原本的市場格局,或許將也由"二人轉",演變爲"三國殺"。
從雙寡頭到三足鼎立,這既是市場格局的重構,也是外賣市場及即時零售行業從流量爭奪轉向效率革命的分水嶺。傳統外賣平臺依賴的"GMV-佣金"模式,在遭遇強有力的挑戰。這是因爲,零佣金或許不只是短期的營銷策略,而是基於成本重構的長期商業模式。
具體來看,京東將外賣業務嵌入即時零售大生態的策略,有可能讓美團的"超級App"戰略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被動。當消費者在京東App既能買3C家電,又能點奶茶、漢堡時,其實就已經在把供應鏈深度拉開代際差異。美團的主打的"送萬物",必須進行進一步的升級。
至於餓了麼,面臨的則是生態位重定義危機。餓了麼背靠阿里體系的資源協同優勢,或許會被正在被京東"供應鏈中臺+多終端觸達"的模式所超越。二者的競爭,引發的產業變革或遠超預期:商戶運營從流量依賴轉向數字賦能,騎手網絡從人力密集型升級爲智能調度型,用戶價值從交易效率深化爲場景融合。
尤其是當京東把家電送裝一體化的服務標準引入外賣領域,30分鐘送達可能不再是終點,而是"溫度保持"等一系列增值服務的起點。這種服務顆粒度的細化,將倒逼整個外賣市場及即時零售行業進行供給側改革。
可以說,京東外賣的入局,標誌着外賣市場及即時零售行業進入"生態競爭"新階段。這裡的勝負手不再是補貼力度或騎手數量,而是供應鏈效率、跨場景協同水平等維度的綜合較量。
這場"三國殺"的本質,已是產業互聯網的深水區競賽。未來的贏家,必然是能率先完成從"送餐平臺"到"零售基礎設施"蛻變的那一個。在這個過程裡,商戶獲得更健康的成長土壤,消費者享受更極致的服務體驗,而整個社會零售效率將實現質的躍遷。或許,多方共贏纔是競爭紅海中最有價值的增量所在。
沒有終局的競爭,只有永恆的進化。京東入局外賣市場引發的"三國殺",實際上是零售業百年變革的縮影——從百貨商店到電商平臺,從O2O到即時零售,每次模式迭代都在重構成本、效率與體驗的平衡點。
當美團加速佈局無人機、餓了麼探索"社區電商+即時配送"、京東用供應鏈重塑成本結構,這個行業的終局或許不是誰打敗誰,而是共同推動中國零售業的效率革命。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當30分鐘送達成爲基礎設施,真正的戰爭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