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貨幣緊縮與經濟衰退

11月10日美國勞動部公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顯示,10月的通膨率爲7.7%,略低於9月的8.2%(編注:美11月通膨率再降爲7.1%)。美國股市應聲大漲,債券殖利率也同步走低;各國股市也以上漲回應。這顯示大部分投資人及民衆都認爲全球通膨可能已經到頂,而且各國央行升息腳步會暫緩,意味着升息帶來的經濟蕭條的風險降低。但投資人對於經濟蕭條風險降低的期待,不一定會實現。對於各國央行近期的利率政策及近期的全球經濟走勢,有以下幾點值得投資人或民衆注意。

在連續快速、猛烈的升息後,物價看來有一些回落的跡象。但貨幣政策要在短時間內把通膨壓制下來,本來就是很困難的事情。加上,造成這波通膨的主要源頭也很難以貨幣政策來處理。例如,歐美國家的民衆在疫情期間,由於收到政府大量補貼,而累積了不少儲蓄,這儲蓄在疫情解封后形成龐大消費成長動能。龐大的消費動能推升了勞動市場的緊繃及工資的上漲,也推動了物價普遍性上升。要消耗這龐大的消費動能,恐怕還有一段時間。

物價上升的另一主因是俄烏戰爭所引起的能源及原物料的短缺、價格上漲。這也非貨幣政策可以直接解決的問題。要把供給面因素造成的通膨壓抑下來,需要持續,而且很強的貨幣緊縮政策讓總體需求下滑,景氣受到的衝擊是可以預期的。另外,目前歐洲各國都祭出能源補貼、價格管控等措施,故此能源價格對物價的影響還沒完全反映在通膨統計上,但能源短缺已經影響到工業生產。預期當能源價格反映在物價時,歐洲央行會有另一波更猛烈的貨幣緊縮。

更重要的是,貨幣政策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的壓制通膨,貨幣政策的效果會隨着時間過去而發酵。發酵時間多長,在經濟學界還沒有定論,而且會隨着不同的經濟環境而有差異。故各國央行在制訂政策時,面對很多不確定性,也爲各國經濟體帶來很多不確定性。

瑞典、英國及加拿大等國的央行估計,貨幣政策的影響會有兩年左右的落後期。如果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落後期是兩年的話,近期各國央行的貨幣收緊政策的影響可能會在未來一、兩年纔會浮現。這意味着,我們最近看到的一些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例如個人電腦的需求下滑、大型科技公司的裁員等只是這波放緩的開始,距離經濟放緩的反轉,恐怕還有一段時間。雖然貨幣政策需要時間產生效果,但各國央行都宣示貨幣緊縮的政策會持續到物價明確被壓制爲止。故此,預期全球的貨幣緊縮還會維持一段時間。而且,經濟動能的恢復,可能要等到貨幣緊縮政策停止後的一段時間我們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