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缺貨集中28奈米? 臺積電、聯電、中芯擴產原因曝光

28奈米制程大缺貨。(圖/達志影像)

半導體缺貨問題預料將繼續持續,各大廠爲了滿足客戶需求,紛紛宣佈投入更多資金擴大產能,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上月核準28.87億美元、約摺合新臺幣793.925億元,在南京12吋晶圓廠興建28奈米制程生產線。除此之外,包括臺灣晶圓二哥聯電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等,也相繼投入擴產28奈米制程的行列,主要跟28奈米晶片受廣泛運有有相當大的關係

臺積電日前宣佈,在南京廠擴產28奈米制程。該廠區主要生產 12/16 奈米制程,目前月產能達2萬片12吋晶圓,並非28奈米制程的主要生產基地。臺積電表示,臺灣各廠區的無塵室空間都已滿載,只有南京廠的現有廠房仍有空間,可以直接建置生產線,最終決定在南京廠擴建28奈米成熟製程產能,因應車用晶片在內的強勁需求,並解決晶圓代工成熟製程產能短缺構性問題。

至於聯電,則是在4月28日法說發出新聞稿指出,將與多家全球領先的客戶共同攜手,透過全新的雙贏合作模式,擴充在臺南科學園區的12吋廠 Fab 12A P6廠區的產能,總投資金額達1000億元,擴廠計劃預計2023年第二季投入生產。聯電總經理簡山傑則指出,聯電在包括28奈米OLED驅動IC等多個領域中具有領先地位,此舉將進一步強化聯電在半導體產業重要性,掌握市場未來新的商機。P6擴建計劃裝機完成後,將爲Fab 12A再增加27,500片的滿載產能。

大陸方面,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今年3月18日公告,與深圳市政府合作發展半導體產業,投資額估計爲23.5億美元,資金到位後,中芯深圳將由中芯國際和深圳重投集團分別持股55%、不超過23%股權,用以12吋晶圓生產28奈米以上製程。實際上,北京當局去年宣佈,只要是生產28奈米以上製程,將享有10年的免稅優惠,展現大陸半導體產業自主化的決心。

由於28奈米制程需求爆炸性成長,從一開始手機處理器基頻處理器,到後來物聯網、5G伺服器處理器,以及CMOS 圖像感測器、Wi-Fi 6、OLED 驅動 IC、車用晶片FPGA、微控制器(MCU)等,都需要高性能低功耗的28奈米制程。

臺積電28奈米制程技術以採用高介電層金屬閘極(High-k Metal Gate,HKMG)的後閘極(Gate-last)技術爲主,爲跨入FinFET(鰭式場電晶體)前,爲平面電晶體(PlanarFET)架構的最高階技術,雖然臺積電先進製程貢獻營收與毛利率表現更爲優秀,但對大部分電子產品的成熟製程需求仍在大多數,臺積電28奈米制程也是各大廠商當中市佔率最高的公司。

然而,28奈米制程毛利率不如先進製程還要好,臺積電總裁哲家1月法說指出,28奈米制程2020年比前一年成長一些,但產能利用率低於平均值。但隨着隨着經濟復甦帶動晶片強勁需求,從車用晶片荒到各項家電、面板晶片大缺貨,各大廠商擴產28奈米制程,對於緩解全球晶片荒有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