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裡的靜與美--胡毓豪用心煉出攝影構圖美學
攝影家胡毓豪出書傳達鏡頭的力量。(鄧博仁攝)
受到疫情肆虐,胡毓豪攝影個展《生之道》延到11月20日止。除了展覽,他也出版了新書《鏡頭的力量:眼淨、心靜煉出攝影構圖美學》(時報出版),陳述如何用心觀看,進而啓發生活中的哲理。
胡毓豪用心觀看,也看透了人生,藉由一景一物來說分明。如《小草的驕傲》作品中,他透露着「只因小草不跟別人比,放棄比較的執着,方能昂首自在地活於朱錦籬下」;在澎湖拍攝的一張《濱刺麥》作品想告訴觀者,透過拍照來練習「靜」的道理,「大多書寫者在於練習『靜』,並不是真正想成爲書法家」,在這講求快速的年代裡,胡毓豪透過攝影練習讓心靜下來,進而培養營造生活中的美,悟出人生的大道理。
《安於貧乏》攝於澎湖望安,地表,其實只是一層薄薄的土,就像人的皮膚。皮破土流,露出了岩石、硬土,其下就聚草護土。這就是自然之德。人,競相聚財,忘了承天接地,因此能一時興旺,卻遭病毒狠狠的打擊。他想喚醒大家用拍照來練心,「人,不能沒有目標和寄託而活着,沒有目標,人會活得很虛幻。沒有寄託,人會枯萎」。
《生之道》展出的作品,看似簡單,卻飽含道理。以一幅《太平洋之水》展開,藉由海水千萬年來磨着岸邊石開始,論磨合之不容易,彼此可共存,卻也留着你是你,我是我的獨特。這纔是天地之理。結尾則是在淡水拍的《暮色漁舟》,晚霞在絢麗過後,黑夜降臨之際,漁舟上微弱的燈光亮起,圖案很美,但凸顯的是海中人之渺小。人物雖微,卻是養家活口的棟樑,他們必須堅強又謙卑,才能在海中掙一口飯。」胡毓豪說着展出作品的脈絡與靈感起源,也是書中他想傳達的關於鏡頭的力量。
攝影可以談光,談質感,談技術,談色彩,談構圖,談攝影真正的內容(被攝物),然而更是一個時代社會變革的影像記憶。時下最流行的拍攝手法,快、狠、準不準不重要,用粗暴的閃光燈直射被攝物(者)來喚起人們不一樣的視覺經驗,這搶的是「視覺快門」,絕對吸睛,但有時很難看出攝影質感以外的內涵。胡毓豪用盡一甲子的生命,提出的攝影哲學,則是另一條攝影之路。「攝影並非一言堂,每個時代都能創造經典」、「創作不用比較,就像我作品《神氣的小草》,小草不管旁邊的紅花開得如此美麗,它做自己,竄的比紅花還高,認命纔是幸福的養分」。他拿出《攝影訪談輯》I、Ⅱ、Ⅲ,翻開三本書裡年輕人的作品,「你看,這些都各有特色」。
但胡毓豪也提醒,「心纔是一切的主人」,創作者得經常保持無爲而爲的謙虛,否則無意中匠氣即會浮現。師與匠的分別,只在於作品表現的隨意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