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值增長規模反下降 穩健型基金“心塞”

圖蟲創意/供圖 吳琦/製表

證券時報記者 吳琦

近期,權益市場持續震盪,權益基金淨值波動再度加大。按照常理,當市場波動加劇,那些業績穩健且優秀的基金應該更受歡迎纔對,但情況並非如此。統計數據顯示,一些業績穩健的基金不僅沒能俘獲投資者芳心,規模反而長期停滯不前,甚至出現淨贖回,這讓基金經理感到困惑。

針對上述現象,不少基金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決定基金規模的因素,不僅在於業績優劣,還有品牌、股東資源和渠道等多重因素。另外,基金風格和投資者預期不匹配,也是導致上述現象的重要原因。

半數績優基金遭淨贖回

近期,一位基金經理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基金業績一度接近歷史新高,但讓他感到困惑的是產品規模卻在不斷縮水,縮水的程度甚至高於一些長期虧損的基金。

類似的是,記者注意到另一位知名基金經理的業績在今年創下歷史新高,年內業績接近10%,不過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該基金已經連續4個季度被淨贖回,規模持續縮水。

當一些投資者長期深陷虧損的同時,另一些持有績優基金並實現盈利的投資者卻選擇離場。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權益市場持續震盪,權益基金淨值波動再度加大。截至6月21日,年內實現正收益的主動權益基金比例僅剩三分之一,其中近三年實現業績正收益的基金數量僅剩130餘隻,這些基金的業績可謂是主動權益基金產品中的翹楚,不僅短期業績良好,長期業績也可圈可點,在市場風格變化大、不確定性也較大的環境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不過,這些績優基金仍有半數產品近一年被投資者淨贖回。

一位基金評價人士指出,近年來主動權益基金業績普遍虧損,能夠持續保持盈利的基金產品佔比很小。不可否認,當下基金持有人短期兌現心態普遍嚴重,對基金長期持有信心不足,即便基金淨值實現小幅增長,也很難有耐心長期持有,伴隨基金淨值一路走高,陸續有投資者選擇落袋爲安。

叫好不一定叫座

讓上述接受記者採訪的基金經理不解的是,有一些業績長期低迷的基金規模反而不斷增長。記者注意到,滬上一隻業績連續虧損4年的主動權益基金,規模連續多個季度實現逆勢增長。華南地區另一隻業績連續虧損4年的主動權益基金,規模在去年底接近增長2倍。

因此,如何衡量一隻基金產品的好壞,似乎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在一些風險偏好很大的投資者眼中,即便是一些相對收益高、大幅跑贏大盤指數的主動權益基金,或許也難以滿足高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預期目標。與此同時,一些業績大起大落的基金仍有很多投資者願意買單。

公募行業的競爭環境中,決定基金規模的因素,業績只是一個層面,還包括品牌、股東資源、渠道等多個因素。“現在資源都在向大型公募集中,中小公募即便有些產品冒尖,也很難做大做強,公司資源對產品規模的賦能有限。”一位小型公募高管向記者表示。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基金經理中,也有不少人曾表達過對公司品牌宣傳資源少和銷售實力弱的擔憂。有些基金經理會選擇主動出擊,親自下場參與基金產品的宣傳和推廣,也有些基金經理會通過跳槽選擇資源稟賦更好的平臺。

一些業績穩健型基金沒能獲得投資者的偏愛,是否因爲產品風格過於保守?對此,一些市場人士表示,中國有超7億基金賬戶,對於穩健性基金還是有很大的需求。

每個基金經理的賺錢邏輯和投資體系都不相同,不同的A股市場環境下,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受歡迎程度也大不相同。有的基金風格偏激進,有的基金比較穩健,在某種程度上風格與收益有直接的關係。

當基金經理的風格與基金投資者的目標出現不匹配時,投資者對於基金經理的操作自然而然充滿不信任,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基金規模與淨值增長有時唱反調的原因。在其背後,也反映出當下基金銷售過程中出現的產品表現與投資者投資目標不匹配造成預期外風險的情況。

不少基金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基金規模的短期暴增並非投資者自發買入,也可能是銷售等推動。對基金的選擇僅依託於其過去較短時間內的業績表現,而非基金經理個人的投資風格和產品特徵。

如何破局?

目前的基金銷售多以單個產品的銷售爲主體,基金公司和銷售渠道多數並未特別考慮銷售對象需要什麼,也無法清晰明瞭獲取銷售對象的需要,對投資者的服務多數是基金銷售完成後,服務纔開始。

在銷售端,如何將合適的產品準確觸達給合適的用戶,仍是當下基金銷售市場面臨的難題。

一方面是投資者整體還不夠成熟,很難將投資預期和目標準確表達出來,另一方面則是銷售市場不成熟。對互聯網平臺而言,算法模型能否準確理解用戶心理仍面臨考驗;對基金公司、銷售渠道等金融機構而言,如何以較低成本做到精準匹配仍有很多挑戰。

隨着居民投資理財需求不斷增加,各類機構如何根據客戶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推薦合適的基金產品,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仍是公募基金行業的重要課題。

“在財富管理時代,基金投資應服務於投資者的中長期投資目標,以適當性和資產配置爲起點,充分了解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把合適的產品推薦給合適的投資者。比如追求長期增值且風險偏好高的投資者可以選擇偏股型基金;追求低波動以及回撤較小的投資者可以選擇債券型基金。”一位資深基金評價人士表示。

華北一家評價機構表示,公募基金行業還應更重視投教工作,尤其是應該把重點從銷售轉移到投教上。只有讓投資者真正樹立正確的資產配置理念,才能避免出現追漲殺跌等嚴重損害獲得感的投資行爲。讓投資者真正獲得收益,才能使其相信基金投資。

主編:王基名 編輯:汪雲鵬 美編:翟超

Tel:(0755)8351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