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防汛抗洪|預報更精準,搶險更及時——科技“利器”提升一線防汛救災硬實力

(原標題:聚焦防汛抗洪|預報更精準,搶險更及時——科技“利器”提升一線防汛救災硬實力)

連日來,我國南方多地遭遇洪澇災害。在防汛抗洪一線,不僅有大量救援人員奮戰的身影,也有許多“硬核”科技裝備在發揮作用。在這些防汛“利器”的加持下,預報預測、巡險查險、搶險救災的質效均大大提升,爲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更好保障。

“黑科技”高效精準預測 助力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實現精準高效的氣象、水文預測,及早進行預警,是築牢防汛減災第一道防線的關鍵。

地處湘西山區的浦市水文站,是一個河道跨度476米的大河站。如此大跨度的河段,以往只能採用測流纜道懸掛轉子流速儀測量洪水流量,至少需要3個人操作,1個多小時才能完成一次流量測驗。洪水洶涌時,測流設備還容易受到河面漂浮物衝擊,操作難度非常大。

“今年汛期,我們採用無人機搭載雷達波流速儀進行流量測驗,1個人不到半個小時就能完成。”浦市水文站工作人員向恆對記者說,通過全自動航行模式,無人機懸停在水面上方10米即可實現“一鍵穩定測流”,精度高、效率高。

“今年我們進一步優化各類預報模型參數,應用水利測雨雷達、‘水文智慧大腦’,有效提高了預報精度。”湖南省水文中心水情與信息化部部長江冬青說,在本輪洪水發生初期,水文部門提前18小時精準預報資江邵陽站洪峰水位,與實際水位僅相差7釐米,爲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提供重要支撐。

在安徽省無爲市,氣象部門利用相控陣雷達等新技術,讓氣象預測更加高效。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應用新一代天氣雷達,僅需6分鐘就能爲預報員提供更爲精細化的雷達產品數據,提高了天氣過程監測預警準確度、靈敏度。無爲市氣象局還建立氣象災害電話叫應平臺,確保預警信息及時傳達到所有責任人,明顯加快了防災速度。

給大堤做“CT” 巡險查險更加“耳聰目明”

最近,江西多地連續暴雨,江河湖泊水位上漲,堤壩承壓明顯。6月30日,在廣昌縣甘竹鎮的堤壩上,一場針對堤壩的“CT”檢測正在進行中。

工作現場,東華理工大學地球物理與測控技術學院的技術團隊利用探地雷達、雙分佈式三維電阻率成像系統,通過電纜將釘入堤坡土體內的鋼釺(電極)連接起來。

“這些是金屬電極,我們根據需要佈設好電極後,就能給堤壩做‘CT’了。”團隊負責人王爍介紹,通過電阻率曲線成像,可以“透視”壩體結構,快速判斷堤壩是否存在空洞、裂縫、土層鬆散、管涌、滲流等安全隱患。此前,巡查人員主要靠經驗判斷堤壩是否穩固,如今科技手段讓這項工作更爲高效可靠。

7月1日,地處洞庭湖畔的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高洪壓境。

在資陽區沙頭鎮資江甘溪港航標站段,技術人員沿着堤岸在水下佈設光纖堤壩險情探測儀。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宋翱告訴記者,當堤壩發生管涌時,入水點會在水下形成聲波信號,一旦感知到聲波信號,通過回傳的光信號和岸上的設備解調,加上已有的算法,可探測管涌入水口位置等情況。

資陽區應急管理局政工室主任孫揚說,從傳統巡堤到科技巡堤,查險精度得到提升,巡險查險變得更加“耳聰目明”。

機器取代人工 搶險“神器”大顯身手

近日,湖南省平江縣遭遇特大洪水襲擊,城區大面積被淹,多處山體滑坡,道路和橋樑中斷。

7月3日,在平江縣安定鎮大橋村10千伏思秋線楊樹橋支線搶修現場,國網岳陽供電公司的搶修突擊隊隊員彭講書操作無人機牽引繩,開展跨河放線工作。“過去需要人工涉河作業,至少要1小時才能完成放線作業,現在通過無人機,5分鐘就能搞定。”

記者瞭解到,在平江抗洪搶險中,國網岳陽供電公司緊急調配無人機25臺,首次在岳陽地區將無人機放線運用到低壓搶修中,完成了10千伏思秋線、長邵線、寶時線的無人機跨河放線作業,原來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搶修任務,僅用12小時就做到線路全面架通。

7月3日凌晨1點,中國安能的救援力量抵達受災嚴重的平江後,迅速在城區多個受淹區域展開排澇搶險任務。揚程高、排水量大、智能化……一款新型的“龍吸水”排澇車很快佈置到位。這臺排澇設備體積不大、能量卻很大,每小時最大可排3000立方米積水,而傳統排澇機器1小時只能抽50多立方米。

“它還有一個顯著優點,能夠深入狹窄區域抽排積水。”中國安能長沙救援基地的工作人員易材傑告訴記者,此次平江大量地下車庫受淹嚴重,這款排澇車着實派上了大用場。

“龍吸水”、動力舟橋、無人艇……在各地的抗洪搶險中,衆多科技“利器”被運用到一線,讓我們面對重大自然災害有了更足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