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世代/【快樂老太太 現況篇】快樂餘生 高齡女性新課題

臺灣望年協會有「望年小旅行實驗計劃」,每個人都可以當主揪者,提出日期及地點後,想要參與的朋友到點集合,一起輕鬆旅遊。圖/臺灣望年協會提供

二○七○年的臺灣,有將近一半超過六十五歲的「法定老人」,而這些高齡者中,有三分之一超過八十五歲。在那個有一半是老人的未來臺灣,多數高齡而活躍的會是女性,她們的晚年單身、喪偶、獨居。現在的我們該如何做準備,讓自己成爲一個快樂老太太?《橘世代》將推出系列報導,從不同的故事看見,女性如何能夠走出傳統的人生劇本,活得快樂又自主。

阿月在退休不久後成爲照顧者,六十八歲時照顧七十歲生病的先生,七年後,先生離世,她終於不需要再擔任照顧者,但七十五歲的她也病了,獨居又病痛纏身,獨自度過身體不健康的餘生,一直到八十三歲離世。阿月的故事是目前臺灣女性年老生活的樣板—已婚女性在退休後的多數時間都在照顧生病的配偶,經歷漫長的照顧歲月後,獨自面對生命中衰弱死亡的最後幾年。

一個人的老年 不需悲苦

「我們從統計數據理解到,老年的問題就是婦女的問題。」臺灣望年協會創會理事長曹愛蘭長年關注婦女權益,她認爲,女性生命裡有些獨特處境,例如照顧、例如獨立生活,這些都不是過去的男人會關心的議題,多數男性認爲自己會被太太照顧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臺灣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推估比率 製表/張瀞文

根據衛福部數據,民國一一一年的平均健康餘命,男性七十歲、女性七十五歲;平均餘命,男性七十七歲、女性八十三歲。而臺灣初婚年齡,是男大於女兩歲。「不管你是否結婚、有孩子沒孩子,所有女人大概都會一個人面對自己的老年。」曹愛蘭強調,在長壽高齡社會裡,女性對自我處境有覺察,纔可能起身行動,追求有尊嚴的生活,改變過去的樣板人生,不需孤單悲苦,即便一個人,也能當個快樂的老太太。

寫小說學理財 翻轉老化

現年七十六歲的曹愛蘭正在嘗試一個快樂餘生—她七十四歲開始提筆寫小說創作,作品還獲選到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參展,最近構思的,是母女關係的糾結以及和解的故事;她和好友創立臺灣望年協會,開設理財、善終等課程,倡議「自主老年」;她學理財,將名下房子售出投資債券,創造被動收入,爲自己賺退休金;最近則迷上了使用AI,終於可以看懂許多西班牙文的書籍。

但是她坦承,關於如何好好度過餘生這件事,大約是她七十歲之後纔開始關心。七十歲之前的她,忙於專業與工作,不覺老之將至,七十歲那些年,父親、母親、妹妹相繼離世,她當了好幾年的照顧者,親友逐漸凋零的她深感「哇,我即將變老,要走往人生終點,我該爲自己的餘生做準備了。」

她笑說,人生很多事都要「面臨」纔會行動。她舉自己任臺南社會局局長時的例子,那時一直向民衆宣導家裡要準備地震包,無論是苦口婆心還是威脅利誘,效果都很有限,後來發生了一場大地震,臺南倒了幾棟房子,家家戶戶都很自主地找到先前社會局提供的清單,很快備好東西。她認爲,年輕時覺得遙遠無妨,但不要排斥,多接受相關訊息,老了真的需要時,可以很快抓到重點就夠了。概念、資訊有了,當你人生關卡來了,意識到「我不會永遠活下去」的時候,就知道要開始做這些準備,知道怎麼準備。

國人平均餘命與健康平均餘命 製表/張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