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臺灣觀衆選結局!慕尼黑室內劇院《夜半鼓聲》海報暗示男男戀?

慕尼黑室內劇院《夜半鼓聲》的海報兩名男子對視,被問及有無暗示男男戀?(圖/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提供)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很多人都曾面臨過人生的重大「抉擇」,換成你要選擇舒適或改變?愛情革命?來自德國慕尼黑室內劇院,重新執導近百年前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劇作《夜半鼓聲》,在當年布萊希特的版本中,主角選擇了愛情,不過傳言他後悔多年;因此現年33歲的導演克里斯多福魯賓(Christopher Ruping)決定以兩種結局重新詮釋,其中一場甚至開放讓臺灣觀衆票選結局。此次在臺灣的視覺海報中有兩名男子對視,被問及是否有男男戀或其他非典型異性戀元素,導演的回答也讓媒體笑翻了!

▲慕尼黑室內劇院《夜半鼓聲》來臺,導演7日在記者會現場說明關於「選擇」。(圖/記者林育綾攝)《夜半鼓聲》是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在1919年發表的劇作,當年布萊希特年僅24歲,還尚未成名,幾經波折後受到賞識、在慕尼黑室內首演,立刻轟動獲得觀衆喜愛而一舉成名。這是個關於「選擇」的故事,描述一次大戰期間,女主角安娜選擇相信愛人克拉格已戰死,並遵從父母意見,嫁給沒打仗卻從戰爭中獲取暴利商人;然而克拉格並未戰死,回到柏林的他一無所有,在絕望與盛怒投身革命,成爲領導人物。

在當年布萊希特的故事版本,男主角在一場重要起義行動前夕,面對回心轉意的安娜,選擇竟是「背棄革命,投奔愛情。」不過有趣的是布萊希特爲這個結局掙扎數年,甚至傳言他「相當後悔」,因此近百年後,現年33歲的新生代導演克里斯多福・魯賓,決定以「兩種結局」重新詮釋該劇,作品曾兩度入選柏林戲劇盛會十大節目

▲《夜半鼓聲》在近百年後重新演繹,將以兩種結局詮釋,還開放臺灣觀衆選擇。(圖/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提供)

如今《夜半鼓聲》千里迢迢來臺演出,導演魯賓除了感謝透過這麼多人的努力、協助,終於飛了這麼遠來到臺灣,與大家分享這部關於抉擇的戲劇,同時好奇台灣人在「舒適的牀」和「街頭」之間會如何選擇?因爲他透露,德國人傾向布萊希特原版「投奔愛情」的選擇。

7日在記者會上,導演魯賓被問及「你個人心目中的選擇是什麼?是舒適的牀還是革命?」他坦承「我不知道!」這是個很艱難的問題,也是爲什麼選擇做這部戲的原因,「我無時無刻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他認爲這無法輕易透過劇場或誰來拍板決定,因爲在不同的情況條件和心境下,都可能做出不同的選擇,因此邀請觀衆一起來參與思考。

▲演出部分性愛動作強光煙霧特殊效果,請留意並斟酌入場。(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海報中兩名男子對視,被問及劇中是否有男男戀或其他非典型的愛情?(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針對《夜半鼓聲》在臺灣的主體視覺海報,畫面中兩名男子彼此對視,吸引來自德國的記者好奇詢問「在劇中是否有同性情慾意象?」「是否只有傳統家庭,還是有其他形式(非典型)的愛情?」導演魯賓被問傻了,坦言自己是第一次看到這幅臺版海報,雖然取景看似兩名男子相視,不過還原戲劇現場,男子其實是看向遠方另一名女子,而另一名男子在阻擋他。

雖然還原戲劇是非常典型的異性戀愛情;不過魯賓也提到,在第三幕世界漸漸的破碎、崩解後,劇中的人們也漸漸融解,「演員們沒有特定扮演哪一種性別」但不是由異性戀轉變爲同性戀、同性戀轉爲異性戀這麼單一定義,而是在崩解的世界中,人們從有特定的認同,逐漸轉爲沒有特定認同。他自己也補充感想「雖然沒有固定認同後,會得到自由;不過得到自由的同時,也會失去安全感。」很多事都是一體兩面。

▲33歲的年輕導演魯賓被問及個人偏好的選擇,也坦承「我不知道!」(圖/記者林育綾攝)

此次《夜半鼓聲》將在臺北國家戲劇院演出,3/8(五)爲「布萊希特結局版」、3/9(六)爲「導演魯賓結局版」、3/10(日)爲「觀衆票選-導演魯賓結局版」。《ETtoday新聞雲》記者訪問得知,魯賓導演透露曾經想過要直接在戲中讓觀衆票選,但感覺會非常干擾戲劇的進行,所以臺北主辦方事先透過網路票選,讓他驚喜「沒想過可以用這方式,這做法非常好、非常有創意!」藉着票選也讓觀衆先行思考這個「抉擇」。然而兩廳院也透露,目前3/8(五)「布萊希特結局版」票賣得非常好,將近全數售鑿,「可能有不少人默默抱着朝聖布萊希特大師原版的心情買票。」

關於《夜半鼓聲》在臺演出資訊

●節目全長約120 分鐘,無中場休息。●德語發音中文字幕。●演出部分含性愛動作、強光、煙霧等特殊效果,請留意並斟酌入場。●建議12 歲以上欣賞。●場次包含:3/8(五)「布萊希特結局版」、3/9(六)「導演魯賓結局版」、3/10(日)「觀衆票選-導演魯賓結局版」,於臺北國家戲劇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