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直播機的老頭”——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
“有人問我的夢想是什麼?‘耕牛退休、鐵牛下田、農民進城、專家種田’,就是我的夢想。有人問我的使命是什麼?大力推進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就是我的使命,也是我們中國農機人的使命!”農業機械化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說,他在農村長大,從小就開始幹農活,知道種地的艱辛。他希望將農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放出來。
羅錫文攻堅農業機械關鍵技術50餘載,帶領團隊創建了全球首個水稻無人農場,並在國內啓動了30個無人農場的建設。他還在國內率先開展基於衛星定位的農業機械導航及自動作業技術的研究,主持研究的“基於北斗的農業機械自動導航作業關鍵技術及應用”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種下夢想的種子
“小時候,母親帶着我們兄弟姐妹在鄉下生活。每逢‘雙搶’時節,天還沒亮,我們就要跟着母親下田插秧,一直彎腰幹到天亮。待回家吃過早飯後,還要繼續下田插秧。”談及從事農業機械研究的初心,羅錫文回憶起兒時在湖南株洲幹農活的經歷。
“有一次,我跟着媽媽去田裡插秧,腰疼得不行,就站起來伸了伸腰。媽媽在一旁說,‘小孩子有什麼腰,趕快插’!”母親的“呵斥”,讓羅錫文記憶深刻。“當時我就想,什麼時候不需要人插秧就好了。”羅錫文說,自那時起,一顆希望改變農作方式的種子,深深埋在他的心中。
1964年,羅錫文考入華中工學院無線電技術專業。大學畢業後,他到貴州省銅仁縣農機廠工作。
“在農機廠工作的9年,讓我與農機深深結緣。”羅錫文說,其間,他曾參與10多種農機產品的研發和試製,其中他帶頭研製的錦江18型擔架式機動噴霧機獲得貴州省科技大會獎。“這是我獲得的第一個科技獎項,讓我更加堅定了繼續研究農機的信心。”羅錫文說。
1979年,羅錫文考取華南農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農機專家邵耀堅教授,正式開啓了農機科研之路。自那以後,無論是寒風凜冽還是暑日炎炎,爲了獲得第一手數據,羅錫文都會親自到田裡操作農機。
經過不斷研發創新,羅錫文帶領團隊研製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將原來無序的撒播改成有序的直播,引領了我國水稻機械化直播技術的進步。
爲了讓農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放出來,羅錫文夢想設計建造出水稻無人農場。“無人農場是採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遠程控制農場中的設施、裝備和機械,使之自主決策和自主作業,完成所有農場生產、管理任務的無人化生產作業模式。”談到老本行,羅錫文熟稔於心。
在水稻無人農場中,無人駕駛旋耕、無人駕駛播種、無人機施肥噴藥、無人駕駛噴霧、無人駕駛收穫自動進行,只需要在電腦上給出相應指令,機器就能自動完成所有操作。無人駕駛拖拉機行駛過程中橫向誤差不超過2.5釐米,不僅大幅提高了播種的均勻度,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無人農場讓人不下田就能種好地,極大減輕了農民負擔。”羅錫文說。
“目前,我們已經實現耕種管收生產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保安全,作物生產過程實時全監控,智能決策精準作業全無人。”羅錫文說,他很欣慰,兒時“人不用彎腰插秧”的夢想已變成現實。
到田地裡做科研
在滿是泥漿的水田裡,79歲的羅錫文院士挽起褲腳,赤腳站在田裡,觀察直播機的作業情況。多年來,羅錫文一直堅持赤腳下田做試驗,並勉勵自己要“腳踏實地、踩在泥中”,因此被譽爲“赤腳院士”。
“下田地和開拖拉機是我們團隊每個人都掌握的技能。”華南農業大學研究員、羅錫文團隊的骨幹成員胡煉說,“羅老師告訴我們,做科研必須到田裡去,把科研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中。”
羅錫文一直認爲,不下田便設計不出最好的機器。“我趕過牛、犁過田,後來成功設計出無人駕駛拖拉機;我插過秧,後來設計出無人駕駛插秧機;我打過藥,後來設計出無人駕駛噴霧機;我打過穀子,後來成功設計出無人駕駛收穫機。”羅錫文說,只有下田觀察和感受,才知道需要什麼樣的機械,才能瞭解機械下田的效果。把書本里的知識與農業實踐相結合、把研究成果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才能找到科研的靈感和方向。
羅錫文自稱是“開直播機的老頭”。他認爲,通過發展智慧農業,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可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無人農場是未來實現智慧農業的途徑之一,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途徑。
“科研成果多厲害,東西做得多好,關鍵還要看在實際中好不好用。放在實驗室裡只能叫樣品,只有實現了成果轉化才叫產品。”在開展無人駕駛農業機械關鍵技術研究中,羅錫文感觸最深的是,技術一定要轉化。
“我計劃將無人農場模式從種植業推廣到養殖業。比如,建設智慧豬場、智慧魚塘,研發巡檢機器人……”羅錫文腦海中依然有層出不窮的新想法。
常講常新育英才
今年,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活動走進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課堂,羅錫文作爲主講嘉賓,爲師生講解水稻生產的發展歷程。
自1982年走上教學崗位,羅錫文主講過10多門農業機械相關的課程,曾獲3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和2項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主編了《農業機械化生產學(下冊)》等教材和專著。目前,他已成爲“農業機械學”國家級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國家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本科特色專業建設教學團隊的帶頭人和農業機械化工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指導10多名博士後、50多名博士生和60多名碩士生。
“無論講了多少年課,每一堂課我都當成第一堂去講,不斷根據新理論、新成果更新授課內容。”羅錫文說,“我會將農業工程的經典理論和最新發展結合起來,將團隊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學中,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來培育人才。”
從事教學工作以來,羅錫文始終身體力行帶着學生到各地調研、實踐,將團隊的科研成果作爲案例講授給學生……他常叮囑學生要“以強農興農爲己任”,注重培養學生知農、愛農、事農的情懷,探索教育教學改革方式,提升教書育人的本領。羅錫文的言傳身教,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胡煉對記者說,受羅老師的感染,現在很多“00後”學生對農業機器人很感興趣,他們願意到地裡結合農業生產做實踐。
“在未來的某一天,年輕人在太陽傘下喝着飲料,機器在田中自動完成各項作業。這是我奮鬥的目標,也希望我的學生爲農機事業努力奮鬥。”羅錫文說。 (經濟日報記者 張建軍)